第二章长兄双肩担责任(2)
曾国藩有时零零碎碎寄些钱回家赈济乡邻亲戚,虽然解决不了什么大问题,但是对生活极度困难的人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可以解一时之困。过去政府没有给困难群众送温暖的政策,所以曾国藩这样的官员的赠与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协助政府做好群众工作的作用。1843年正月曾国藩寄回1000两银子,明确其中600两为家中还债、零用,400两馈赠戚族。对于这400两银子,曾国潢、曾国荃好像有一些不同看法,他们认为哪些人该送,哪些人不该送,做哥哥的没有仔细审量,有些盗名的意思;又说,那些受到馈赠的穷亲戚会认为曾家不会那么慷慨,只是曾国藩那么慷慨而已。对此曾国藩专门写信回家解释:
孙所以汲汲馈赠者,盖有二故。一则我家气运太盛,不可不格外小心,以为持盈保泰之道。旧债尽清,则好处太全,恐盈极生亏;留债不清,则好中不足,亦处乐之法也。二则各亲戚家皆贫,而年老者,今不略为资助,则他日不知何如。自孙入都后,如彭满舅曾祖、彭王姑母、欧阳岳祖母、江通十舅,已死数人矣。再过数年,则意中所欲馈赠之人,正不何若矣!家中之债,今虽不还,后尚可还。赠人之举,今若不为,后必悔之。
曾国藩解释说,帮助穷亲戚,有两个目的,一个是“持盈保泰”,说穿了就是让家运长久不衰;第二个就是这些亲戚都是不能不馈赠救济的,而且他们年纪大了,现在不救济,只怕来不及了,再过几年,所要馈赠的不知道怎么样了。当时曾家条件并不好,而且欠账不少,一下子拿出400两银子来帮助别人,曾家有点舍不得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曾国藩认为:自己家里的债,现在还不了,将来还可以还,亲戚要是死了,再想去救济没有机会就后悔莫及了。曾国藩认为:“凡仁心之发,必一鼓作气,尽吾力之所能为。稍有转念,则疑心生,私心亦生。疑心生则计较多,而出纳吝矣;私心生则好恶偏,而轻重乖矣。”这种做好事唯恐不及的思想与行为,应该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所必须具备的良好品格。
这些亲戚,在曾国藩的书信里,都有说明,原文抄载如下: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