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20岁,不要抱怨(2)
有一点可以确信,年轻的中国人大多不会由于失去一个机会而激进到变成“上街党”。在与美国、日本和欧洲同龄人的对比中,中国的新一代更容易发现自身问题,从对方身上学习优点,我们的文化具备深厚的教人内省的基因。失去一份工作,美国人与欧洲人首先认为是工会的失败,“嘿,那帮胖子向老板低头了,接受了裁员计划!”他们马上用手中的选票向政府施压,直到新的工作岗位被提供出来;日本人产生深深的自卑感,不敢把消息告诉家人——这会被认为没有存在的价值,他默默地努力,直到新的工作找到为止;中国人则会坦然面对,马上寻找下一个饭碗,不会在过去的事情上多做计较。
但是这并不代表中国人的“怀才不遇”没有杀伤力。事实上,我们的“抱怨”和“嫉妒”不是针对某一个机遇本身,而是集中在背后的职位、地位、收入、面子这些具体的名利上面。这不仅会让我们错过机遇,还会让良性竞争失去意义。
朱强和陈勇是上海某公司两名业绩优秀的年轻人,他们既是同事,又是好朋友。但是随着陈勇成为朱强的上司,后者就再也把他当作是朋友了,两个人的关系急剧变冷。朱强一直觉得,这个部门负责人的位置,只有他最适合的人选,是陈勇不择手段才调过来成了他顶头上司的,他当然不可能服气。
在这个部门,朱强原本是第二负责人,他的原上司借调到了其他部门很长时间了。这段时间,他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任劳任怨,从不放松,没功劳也有苦劳。现在公司决定重新选择一个部门主管,代替他的原上司。朱强认为这个位置理所当然是属于自己的,不会有人跟他抢!不管才能、资历还是口碑,他都是当仁不让的唯一人选。因此,他没有毛遂自荐,向领导主动请缨,而是满怀自信地等着公司的最终决定。
出乎他意料的是,上司没有选择他,而是将他的好朋友陈勇调过来当了他的上司。朱强十分生气:陈勇对这个部门的工作完全是外行,既没经验,又无贡献,人气也不够,如果没有猫腻,怎么有能力挤掉我呢?于是他大发牢骚:“再有能力又怎么样,老板不照样看不到你!世界太不公平了,有才华的做牛做马,没本事的青云直上!”他对陈勇完全不配合,工作搞得一团糟,关系差到无法共处,只好卷铺盖走人!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