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读
西方侵略者对华发动的两次鸦片战争 ,恃着他们的坚船利炮 ,挫败了清王朝的腐朽军队 ,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莫大的耻辱。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曾国藩在京为官,即指出:“逆夷性同犬羊,贪求无厌。”为战事懊恼,但没有警醒。他认为英夷尚未开化,只不过是乘几艘兵船来滋扰中国罢了。后来,曾国藩在太平军手里领教过“西洋之落地开花炮”的厉害,着实“惊心动魄”。内战未平,英法联军又起,内忧外患,正同太平天国血战于长江中下游的曾国藩,面对面地遇到了携着天津条约溯江而上的西方人。曾国藩辗转难眠,“念夷人纵横中原,无以御之,为之忧悸。”对英法等国的入侵尤感悲愤:“逆夷据地求和,深堪发指。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等到咸丰离京欲前往热河,曾国藩“且愧且愤,涕零如雨”,他计划“分兵北援以应诏”,但患得患失。
由于清王朝的无能,八旗、绿营兵的孱弱,再加上军事装备的落后,北京城被联军攻陷。在南方的曾国藩“至为悲痛”,因不能为君主排忧解难,而“愧愤不能自己”。对于侵略者在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他犹为痛恨。
曾国藩最后未能分兵北援,于是签了条约结束战争而了事。等他见到条约副本,认为北京条约的订立,使中华民族蒙受了巨大的耻辱和灾难,他写道:“阅之,不觉呜咽,比之五胡乱华,气象更为难堪。”感到“夷人纵横中原,无以御之,为之忧悸”。
曾国藩认识到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所造成的危机在中国历史上并不是首次,它不过是改朝换代的工具,这种危机并不可怕,而另一种危机却比农民起义可怕得多。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下,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这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先例的,它完全改变了封建统治秩序,给封建统治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在国难当头,江河日下的时候,曾国藩以及他的学生们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这在当时,应该是唯一正确的救国策略,日本正是通过维新而变得强大。
忧患时事思变通
曾国藩说:“逆夷据地求和,深堪发指。卧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时事如此,忧患方深。”
● 解读
曾国藩同太平天国厮杀了十数年。其间,他既从太平军手里领教过“西洋炮”的厉害,也购买过同样的东西来对付太平军。战争使他真正懂得了船炮。过去凭道听途说而知道的“逆夷所长者,船也,炮也”,已经成为阅历之后的切肤感受。在曾国藩的眼前,“洋船上下长江,几如无日无之”。它们带来了不可回避的逼迫之势,畏惧之心随之而生。曾国藩辛酸地承认过:“不怕柴狗子,只怕洋鬼子。”危机呼唤自强。于是,“当和议之成,无人不为自强之言”。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