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的产品,我们也用过,非常好,同时价格比柯达便宜1/3。柯达二十几元钱,富士十五六元钱。富士能做到这个程度。它本身对柯达构成了很大的威胁。柯达在不断优化和更新中产生了自己一套完整的系统。在这个系统建设上,富士输了一步,没有柯达建立得那么健全。今天富士跟柯达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远了。
总结一下,乔治?伊士曼对需求的敏感,对技术的敏感,对营销的敏感,这种种的敏感中间有个原点。他立定了对需求本身的把握,在这个过程中做出了很多变化。
他掐住核心需求后,所有的东西,包括新的技术都是为核心需求服务的。有了核心之后,他很快发现,技术经常会发生突变,世界突然发生了一个巨大变化,但需求核心没变,这就是我们品类中的弯道原理。如果企业能把核心需求把握住,只要再把新技术加进来,就一定能跟得上。
需求是什么呢?需求是一个问号。产品、需求的解决方案是一个句号或者感叹号。我们心里应始终带着一个问号,来看这个世界,来经营我们的事业。这样人就能始终保持一种敏感。我心里有一个事情永远担心着,相机只能照黑白相片,这是个事。
黑白相机提供的还不是一个完美影像。人们最后需要相片是彩色的,这是一个变化。相片的颜色变了,但人们要的还是一个完美的影像,因此需求本身没有变。伊士曼就把握住这个需求核心,一有新技术就不断添加进来。后来,伊士曼把需求贯穿到企业中去了。现在回头来看1984年柯达和富士在全世界的那场较量,富士借助洛杉矶奥运会,搭奥运快车向世界传达了品牌信息。富士的照材很优质,它迅速向亚洲地区、整个南美洲地区渗透,迅速崛起。这时候柯达和富士几乎形成了均衡的状态。但谁也没想到,竞争的结局既不是谁在品牌上赢了,谁在传播上赢了,都不是。是什么?当数字化浪潮突然到来,以前的规则全变了,谁把握了先机,谁才能继续留下来竞争。柯达做到了。
给中国企业一句忠告: 在弯道效应中, 不敏感就要撞树
我们身边有好多这种案例,手机取代传呼机,这一场革命来得够凶猛,当时传呼台还算是朝阳中的暴利产业。
一个塑料壳子能嘟嘟叫,能显示电话号码,那么先进的高科技的东西。手机普及了以后,现在谁还用传呼机?
传呼机好像也就是几年的时间,就销声匿迹了。这就是品类弯道,要么给你带来飞黄腾达的机会,要么给你灭顶之灾。你想改变,绝对螳臂当车。它是一个海啸,对海啸有预测的话,你挖了一条河去引导它,这样它可能还会为你服务;如果你去阻挡它,根本就不现实。数字化革命也是这样。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