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感恩(2)
也有人怪罪这位老师:“你是怎么教育学生的?三年下来,为什么这个学生连这点待人接物的基本常识都没有学会?”老师也很委屈:“父母是子女的第一教师,也是最权威的老师。”二十多年形成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不可能在三年内完全转变。这件事情当然也不能完全归咎于这位学生,因为真正的幕后主导是她的妈妈。如何改造她的妈妈,请参照笔者的另外一篇文章《社会公德》。这件事也给中国应试教育拉响了警钟: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怎样做人,几千年前的孔子也是把“传道”放在教育的首位。
受恩者不能忘恩负义,施恩者也不能像放债一样贪图回报,否则就成为“伪善”。“赵匡胤千里送京娘”之所以成为千古佳话,是因为赵匡胤救人于危难之间,不带有任何个人目的。尽管前面那位研究生的做法让人心寒,老师也不能因噎废食,减少对其他学生的关爱,因为关爱学生是老师应尽之责。
感恩之心是健全人格的一种自然流露,是一个人心灵的阳光雨露,连感恩都不知晓的人必定有一颗冷酷绝情的心。无论你是何等的尊贵或卑微,无论你生活在何地何处,无论你有着怎样特别的生活经历,只要你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随之而来的温暖、善良、坚定、自信将伴随你一路前行。自然而然,你的生活中便有了一处动人的风景。
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我们应该由衷地感谢别人提供的教育、帮助、引导以及生活和学习的平台,感谢别人给予了我们一段人生经历。哪怕只是一段不愉快的经历,也会为我们的未来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感恩并不是报恩,因为恩泽是无法等量回报的。电视剧中常有一句错误的台词在不断地传播:“你过去救过我的命,我今天也救了你,咱们之间的恩怨就一笔勾销了。下次我碰到你,就要把你杀掉。” 恩情并不可能等量计算,唯有用纯真的心灵去感动、去铭记,才能真正对得起给你恩惠的人。
常常有两种错误的感恩方式:一种是平时我们常说的“大恩不言谢”,只要我心里知道他好就够了,何必表达出来呢?另一种是嘴巴说着“感谢”,但心里却没有感激,口头上的敷衍仅仅是为了将来得到更多的好处。真正的感恩是发于心、出于口、见于行的高度统一。平时我们可以写出一份你要感谢别人的理由,列成一份清单,养成一种感恩的习惯。
如何表达感恩之情呢?
一张表达谢意的纸条、一封邮件或一条短信。试想,如果别人向你寄来一封表达谢意的邮件,你一定会很开心吧,那就请你先学会感谢。当你表达谢意时,并不需要正式的文书格式,那种标准的感谢信是公司之间的交流礼节,个体之间如果过于正式反而让人产生距离感,一张小小的卡片、简短的几个字,情真而意切。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