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生命的火种
生命像一束小小的、摇曳在风中的火种。
当你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当病魔肆无忌惮地折磨你,你突然感觉自己是何等的无能、何等的无力、何等的渺小。好像一口气喘不过来、一个喷嚏打不上来、一泡尿解不出来,迎接你的就是死亡。似乎微风变得稍大一点,就可以把生命的火种扑灭,尽管你还在挣扎着眷恋生命,尽管你与死神争辩:“生命的油灯里还剩下不少的油!”但没有谁理会你。
医生似乎成了死神的代言人,不断地找你的家属谈话,设想出一万种可能引起死亡的假设。从你的家属不断地跑进医生办公室的举动中,从医生在你面前欲言又止的表情中,从探视者并不高明的伪装中,你感受到了生命火种在剧烈地摇晃。你强作镇定,但也心知肚明。当你的每一次心跳,每一次呼吸,甚至每一次睁眼闭眼都变成了跨越生死之门的指针,你对生命的无限眷恋将成为你与死神在这场豪赌中的唯一筹码。
你是幸运的,你最终顽强地活过来了。你以胜利者的姿态昂首走出医院,病魔侵入时像猛虎,逃跑时像绵羊,瞬间便无影无踪。几天之后,完全康复的你将生病时制定的健身计划抛在脑后,无数的工作计划与应酬挤掉了所有闲暇;你将生病时自己的渺小抛在脑后,突然间又觉得自己强大无比,好像一跺脚,连地球都要被你踩扁似的。身体状况的波动像你开车不断地踩刹车和油门一样,消耗了生命神灯中的油。有一天,油门不灵了,车坏了,那种没有感觉的感觉叫做“死亡”。
珍爱生命,要知道它不仅仅属于你个人。
上大学时,我曾经义务献了一次血。当看到400毫升鲜血缓缓地流出,刚满18岁的我,突然间感受到作为一位公民的神圣与伟大。假期回家,进门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勇敢行为告诉母亲,然后闭上眼睛等待母亲的表扬,结果让我意外的是母亲暴跳如雷:“这么大的事情为什么事先都没有和我商量?”
我用刚刚从同学那儿学来的一点理念开导母亲:“我都18岁了,难道还不能为自己的事情做主吗?”
母亲大声对我吼道:“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呢?不管你是18岁还是88岁,你终究是从我身上掉下来的肉啊!你动用之前也得和我打个招呼吧!”
母亲的激烈反应,着实让我吓了一跳。但当我告诉母亲献血于人于己都有好处的时候,母亲也极力赞同了。朴实的农村妇女的“土观念”让我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也体会到珍爱生命的深深责任,为了所有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
珍爱生命,面对险阻要学会从容退步。
去年,为了磨炼女儿的意志力,我带着十岁的女儿徒步攀登华山,“自古华山一条路”的警句果然名不虚传。山路崎岖陡峭,怪石嶙峋,随着高度的增加,登顶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大。为了安全起见,我们最终放弃了登顶,原路返回。虽然我们当时很失望,但回家后我们感悟到:“前进是一种态度,回头是一种勇气。回头,不是简单地逃跑,是科学的评估,迂回中的进步。自我是无法超越的,盲目超越可能违反道德、法律与自然的归宿。不知道回头的自负,可能是一条‘不归路’”。
珍爱生命,既不要一味地苟且偷生,也不要做无谓的牺牲。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古之先贤,为理想,为信念,为更多人的幸福,可以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用鲜血谱写国家命运的壮丽篇章。今之勇士,亦不顾个人安危,冲锋在汶川抗震救灾的第一现场,只为不负废墟下那一条条鲜活的生命。
对于在危急时刻临阵脱逃的“张跑跑”、“李跑跑”之类,社会在批评之余也应多一份谅解。毕竟生命属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命面前人人平等。在没有主动伤害他人的前提下,保全自己生命的行为,社会公众也要多一份宽容。毕竟逃生瞬间处于思想的真空状态,事后如能悔恨与自责也算是不负人性的本质。
生命的价值在于火种的保存,更在于火种的发光发热,为社会做出贡献。舍己救人、舍生取义的行为是让生命一次性发光发热,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在人生长河中划出绚丽的彩虹。但是,经历千钧一发而力挽狂澜的英雄毕竟是少数,普通人想找点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还不一定能够遇到。属于饮食男女的,不过是柴米油盐、张家李家之类,说来无聊,但也要放在心中,挂在嘴边。有喜怒哀乐,也有爱恨情仇;有凌云壮志,也有颓废消沉,这才是活生生的生活。
晋代诗人陶渊明曾以一个平凡人的心境写下《自祭文》:“匪贵前誉,孰重后歌,人生实难,死如之何?”许多平凡的生命火种都在为这个世界或多或少地发光发热,都在燃烧着自己,延续着人类文明。在浩瀚的宇宙里,你也许就是那渺小的可以忽略不计的一颗火种,但请记住,你的存在曾温暖过一片土地,也点亮过一方黎明。平淡之中默默无闻的发光者,从事琐碎小事的发热者,这些都是渐进式人生价值的体现,这种容易被人忽视的火种同样值得我们去讴歌、去赞美。
附一篇
自古华山两条路
笔者于2009年8月27号携女儿与一群朋友登华山,本诗描写当时登山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让我想起了很多企业家、政治家做到一定程度就出事,大学的校长屡屡被曝光抄袭论文,这类现象之所以发生,往往是由于违反常规的“超越”所致。
带着十岁的女儿登华山,
女儿努力达到了理性的高度。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