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刚才还如沐春风,此刻却感觉冷若冰霜(3)
是什么让紫静把爱情的主动权放在别人手里?是什么让紫静把幸福的按钮放在别人身上?是什么让紫静无法争取自己的幸福?是什么让紫静放弃了自己的主权和“领土”?在这段感情里,紫静爱得像个孩子,只有非常小的孩子,才无法决定自己的幸福,而把所有的生活都交给了父母。
其实和孩童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你的现实感有多强。一个人一出生会将父母看成是上帝,因为在他那个局限的小世界里,父母的确是无所不能的;而到了小学,似乎老师成了他的世界的唯一统治者;然后到了中学,孩子们发现父母和老师都已经不足以覆盖他们的天空了,于是一些明星成为他们的偶像以及理想化的对象;当然当我们步入爱情的时候,恋爱对象又一次成为我们理想化的对象。
所谓理想化就是没有现实感的标志之一,理想化意味着我爱的人是我头脑中的那个人,如果这个人不符合我的幻想,我就会伤心,我就要他赔偿我的损失。理想化之所以成为自恋型爱人的标志,就是因为他们爱的还是自己心中的那个爱人,那个爱人约等于上帝。
所以当尼采说“上帝死了”的时候,整个人类文明都在走出婴儿期,开始真正成熟起来。包括我们的婚姻观和恋爱观的文化形成也不过才近一百年,所以什么时候,我们心中那个完全负责我们一切行为的上帝死了,而我们自己成为自己主宰的时候,我们的爱才算真正安全。
不对自己负责有一个好处,那就是看上去很安全,如果我们碰巧遇到一个一辈子对自己好的爱人该多好?就像很多人都在想,为什么自己没有生在富豪之家?但可惜,在情感世界中,没有雷锋叔叔,我们得做一些事,付出一些辛苦和努力,受一些伤害,最后才能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所以紫静男友的愤怒是婴儿式的愤怒,当一个婴儿没有奶喝的时候,他是要拼命叫的,要愤怒的,因为他无法掌握幸福,而只能通过愤怒控制奶瓶。
很多人的感情都是一种“打哑谜”式的状态,好像两个人一个是天聋,一个是地哑,紫静们都有嘴巴,是什么让紫静们宁愿瞎猜,也不跟对方说出心里话?这又和安全感有关,从小很多人都学到一点——最好少说心里话,这样会让紫静觉得好像赤身于闹市,可惜,他们好像上了情感的床,却还要身披重铠。小时候的生存策略,用到的世界,当然会显得太过幼稚和局限了。
这就是情感中经常发生的悖论:我们彼此相爱是想要敞开心扉,可是因为害怕伤害,我们又紧紧关着门,只能靠苦苦地猜测,甚至询问他人而试图知道对方想法,即使那人就在眼前,也不敢问一句。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