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职业病防范与管理(2)
4.临床表现有一定特征
许多生产性有害因素对机体的危害有一定的特征,如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表现为血液碳氧血红蛋白形成,会产生缺氧征象;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表现为胆碱酯酶抑制,会出现胆碱能神经兴奋的症状和体征;矽肺则表现以肺间质纤维化为特征的胸部x线改变等。
5.可预防性
职业病的病因明确,企业通过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能防止疾病发生。这些措施包括:改革工艺,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密闭化,加强通风及个人防护措施等。
职业病的认定机构
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生产劳动及其他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引起的疾病。依据国家有关规定,下述机构有职业病诊断权:
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州、县级职业病防治机构或由上述级别的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卫生单位,负责本地区的职业病诊断;
国务院各工业交通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各工业交通厅(局)、公司和各大型厂矿企业所属的职业病防治机构,经所在地区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分别负责本部门在该地区的直属企业和本企业的职业病诊断。
三、职业病有害因素预防
1.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分类
职业性有害因素是指对劳动者的健康和劳动力可能产生危害的职业性因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分类如下:
(1)化学性因素
化学因素是引起职业病最为多见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它主要包括生产性毒物和生产性粉尘。
①生产性毒物。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存在于工作环境空气中的化学物质称为生产性毒物。生产性毒物有的为原料,有的为中间产品,有的为产品,常见的有氯、氨等刺激性气体,一氧化碳、氰化氢等窒息性气体,铅、汞等金属类毒物,苯、二硫化碳等有机溶剂。
②生产性粉尘。
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较长时间悬浮在生产环境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称为生产性粉尘,如矽尘、滑石尘、电焊烟尘、石棉尘、聚氯乙烯粉尘、玻璃纤维尘、腈纶纤维尘等。
(2)物理性因素
①异常气象条件。异常气象条件又分为高温和低温两种。
高温,如热油泵房、催化剂生产的焙烧岗位、加氢催化剂反应器内操作、夏天进入油罐车或油槽车内作业等;低温,如石蜡成型的冷库。
②噪声。机械力(固体或液体表面的振动)、气体湍流、电动力及磁动力等均可产生噪音。噪音的具体来源包括:催化“三机”室、加热炉、高压蒸汽放空、泵、球磨机、粉碎机、机械传送带、电气设备等。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