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口才全书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做自己,不模仿他人——演讲要融入个性(2)
    做自己,不模仿他人——演讲要融入个性(2)

    我们都很羡慕有些演讲家,他们把表演融入演讲,轻松自在地表达自己,毫不造作地使用他个人最独特的方式说出要对听众说的话。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罗斯·史密斯爵士和凯恩·史密斯爵士两兄弟刚完成从伦敦到澳洲的首次飞行,获得澳洲政府颁发的五万元奖金。他们在大英帝国引起很大的轰动,英皇赐给他们爵位。

    胡雷上尉是位知名的风景摄影家,和他们两兄弟一块儿飞过一段路程,拍摄了一些电影。因此他们做了一场以画面解说为主的旅游演讲。他们在伦敦的“爱乐厅”每日演讲两场,早晚每人一次,呈现印有两人足迹的半个世界,准备发表的内容几乎是相同的两场演讲,可是听起来却不一样。

    除了演讲词句外,还有别的重要因素,那就是表达词句的特有个性——演讲时的态度。说什么和怎么说是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

    一次公开的演奏会上,当著名钢琴家帕德列夫斯基弹奏萧邦的一首马祖卡舞曲时,一位年轻小姐也拿着曲谱在看。她感到很困惑:帕德列夫斯基的手指敲击的音符,跟她弹奏同一舞曲时敲击的完全一样,然而她的表现很普通,而帕德列夫斯基的音乐却很吸引人,琴音美得难以形容。她不知道其中的关键并不在于音符,而是弹奏的方式。帕德列夫斯基在弹奏时加入的感觉、艺术才能以及个性,构成了凡人与天才之间的差别。

    同样,俄国大画家布鲁洛夫修改了一个学生的作品后,学生惊奇地看着改变了的图画,大叫:“呀!你才动了那么一小点,可是它整个都不一样了!”布鲁洛夫说:“艺术就开始于那一小点啊!”

    演讲与绘画,与帕德列夫斯基的演奏都是一样!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人们的说话态度。英国国会里有句老话,说一切听凭演讲的方式而定,而不根据事情而定。这是很久以前在英格兰还是罗马的殖民地时昆提加说的。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