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德国战俘营里便配给了砂糖,而日本战俘却没配到。
中国人有很多古话,比如“大丈夫能屈能伸”、“站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等,说的就是德国俘虏的这种做法。
日本人一味要强,用这种不聪明的方式,使对方感到恼怒,他们当然得不到好处。而德国俘虏却懂得变通,他们看似软弱,但他们的软弱与讨好只是表象,根本不能代表他们的内心,看似退,实则为进;看似柔弱,实则刚强。所以,他们达到了目的。
总结这一点,我们可以认为:交涉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让对方对自己产生好感,而不是寻找一些理由来使他屈服。在一般的交谈中也是如此。
有一次,比利搭出租车,因为司机正在收听棒球比赛的实况,所以比利和他也顺口聊些有关球队的问题。如:乙队如何,甲队又如何等等,当然在比利尚未明了他心中真正的想法之前,例如他较欣赏哪一队,他不随意答话,唯恐引起对方的不快而影响到自己乘车的安全。
刚开始时比利只是适当附和对方,当确知对方想法与自己不相符时,就暂依其意,之后再慢慢地说服他,使他赞同自己的意见。比利这么做更容易让对方接受,而且能避免彼此间的不快。不过这种方式也得看对方是否有明确的主见,或他的见解不如你理想时才适用。譬如,对方正发表“高见”时,你不妨频频点头以表同感,使对方感到你与他属“同一国”的,即使你提出或多或少的异议,他也不会在意,于是,你便可一步步将对方诱入自己的圈套,最后,对方已不知不觉地将自己的整个看法推翻了。
若一开始便与对方唱反调,反而对自己不利。
欲进还退不仅可以用在交际中,而且还可以用于辩论中。在唇枪舌剑的交锋之中,一味地强攻疾进是不可能获胜的,就像打出拳头之前要先收回拳头一样,有时为了出击有力,还须适当退却。只有始终牢记目标,洞察进退的利害,把握进退的时机和分寸,以退为进,才能控制主动,稳操胜券。
晏婴是齐国有名的辩士。有一次,齐王派晏子出使楚国,在酒席上,狂妄强横的楚王见晏子身材矮小,出言嘲弄他:“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怎么派你这样的人来当使臣?”
面对楚王的挑衅,晏子不慌不忙地说:“齐国首都临淄大街上的行人,只要举起衣袖,就能把太阳遮住,人们流的汗像雨一样,走起路来肩碰着肩,脚尖碰着脚跟,怎么会没人呢?”
楚王继续揶揄地说:“既然有那么多人,为什么派你这样的人当大使呢?”
这时,晏子说:“是啊,我们齐王委任使臣是有规定的,最有本领的人,就让他出使到最贤明的国君那儿去,没有本事的,就出使到无能的国君那儿去,我正因为无才又无貌,才被派来出使楚国!”
晏子面对骄横的楚王先示弱,承认自己正如楚王说的不行,这是他的“退”,这让楚王更加志得意满,然后在楚王最兴奋的时候,接着说齐王派遣使臣的规定,得出的结论是正因为我最无能,所以被派到了最不贤明的楚国国君这里来,给楚王一记当头棒喝。这种以退为进的辩术保住了自己的国格和人格,同时又让对方深受打击,比直接无礼地喝斥楚王,效果要好得多。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