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演讲的简单方法(2)
一个星期五,一位来自上区银行的先生——我们就叫他杰克逊先生吧——来到训练班,有45个人参加了这次训练。来之前,他离开办公室,在报摊上买了一份《弗贝杂志》。在前往上课所在地联邦储备银行的地铁上,他找了一篇题为《十年成功秘诀》的文章来阅读。他之所以读它,倒不是因为对它特别感兴趣,而是想找点谈话的资料,以便上课的时候,他讲话时有内容来供他使用。
一小时后,他站起身来,准备把这篇文章讲得妙趣横生,让大家都称赞他讲得不错。
结果呢?这样的结果没有别的可能。
他并没有把阅读到的东西消化,没有在里面吸收到“想要说”的东西。“想要说”形容得很准确,他真的只是“想要”而已。他想从文章里发掘一些有深度的内容来谈,可是除了引用以外并没有什么内涵,他的整个仪态和音调明显地透露出这一点。像这样的情况,他怎么可能期望听众比他自己更感动呢?他不断地提及那篇文章,说作者怎么样怎么样讲,可是没有提到自己是怎么样想的。他的演讲里,《弗贝杂志》让我们了解了很多,遗憾的是杰克逊先生自己的东西却太少。
他讲演完毕,老师说:“杰克逊先生,我们对你讲的那位作者并不感兴趣——不知他是何方神圣,他也不在这儿,我们也见不着他。我们倒是对你和你的观点有兴趣。告诉我们你是怎么想的吧,不要谈别人怎么讲。把更多的杰克逊先生放在演讲里,下星期再用同样的题目进行讲演好吗?把那篇文章再读一遍,问问自己是否同意作者的论点。如果是,以你自己的观察经验来论证。你如果不同意,告诉我们为什么。就让这篇文章成为一个引子,引出你自己的讲演。”
杰克逊先生把那篇文章重读以后,发现自己一点也不同意里面的观点。他从记忆里搜寻事例来反驳,并以自己身为银行主管的经验,来详尽阐述论证自己的观点。他的第二次讲演,充满了根据他自身背景所得的理念,不再是翻抄杂志文章的内容,他给我们的是自己矿场里的矿石,自己铸币厂里铸制的钱币。你想一想,哪一场讲演能给班上同学更强烈的印象?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