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定义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传统思想,因此我们可以把中国人的处世思维称做处世哲学。
那么到底是中国人的行为习惯创造出了特定的处世哲学,还是某些处世哲学影响了更多的中国人呢?
这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的确难以回答,在西方人看来,中国人有很多地方是难以理解的,比如说面子。中国人将面子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而从面子衍生出来的行为准则也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维护别人的面子成为一种最普遍最基础的交际手段,而西方人所看重的事实,在中国人眼里和嘴上却一文不值。
再比如,过去中国人对于外来者一向都是采取傲慢和妄自尊大的态度,北胡、南蛮、东狄、西夷,这就是古代中国对周边民族的称呼,其鄙薄意味不言而喻。然而,当这些民族以强大的力量对泱泱华夏构成威胁时,中国人又会以极其敬仰的目光看待对方,赋予对方一种神秘感,典型的例子就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这种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也屡见不鲜,中国古代的阴阳两极图是两条黑白分明的鱼,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属性,中国人就是这样容易把事情看成黑和白的绝对,不是对就是错,不是朋友就是敌人,缺少缓冲和过渡。
中国人还喜欢以成败论英雄,只注重结果而不关注过程,所谓的“胜者王侯败者寇”, 结果只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这就影响了很多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唯利是图。
当然,中国人也有自己很优秀和值得提倡的处世哲学,比如尊严哲学、中庸哲学等。
中庸之道即中正不偏、经常可行之道。
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讲,中庸是一种伦理原则,是对人们思想、情感方面的原则性约束。从实践性的社会角度讲,中庸又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互动的方式方法,具体体现为日常各种事务中的实践活动。
犹如下棋,步步紧逼是最没成效的,以退为进又会引来对手的咄咄逼人,这时的中庸既延缓时间等待战机,又保存实力,能做到中庸的人也是不简单的人。而且事情都有两面性,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判断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就像战争,有些战争帮谁都是不对的,打破和平已经是错了,中庸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对于为人处世,鲁迅曾有过一个非常精辟的说法: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即使自己是教员或医生。但为人处世的法子,却恐怕要自己斟酌,许多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过是废纸。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不能总把自己当成一个还在成长的孩子,这个社会对我们有着固定的期望和要求,因此,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和机会去亲自体验和斟酌科学的处世哲学。这本《中国人的处世哲学》恰恰挖掘和剖析了中国人消极的或是积极的处世态度,并收集了很多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例,让你对身边的人和事有更深刻的见解。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