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是吃饱撑后那些神圣的无聊
如果没有闲心,没有闲情,没有信仰,是不会在乎仪式的;可以为一个形式而心怀庄严崇敬之感,是很奢侈的,也是要有文化背景的。就好比生活要精致,应该是富足无忧的情况下才可以用心达成。通俗地说,要吃饱撑着,才有可能去注重一些仪式的东西,貌似无聊,其实是神圣的,是一种心灵的光。
仪式是女性擅长的,目前中国很多年轻人不看重仪式,认为没有实际意义,所以也没有意思。这说明两个问题:目前中国社会弥漫着一种偏男性的思维,浮躁、折腾,有强烈企图心;其次,生活甚至生存还没有着落,所以就没有心思去搞什么仪式。
一些发达国家,大学生都非常重视仪式,比如日本的女儿节,对日本女孩来说是人人必需的礼,她们会提前两三年开始准备服装、参加礼仪训练班;比如欧美大学生毕业典礼,不仅对个人,甚至对全家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仪式,大多数父母都会放下案头的工作,从外地奔赴大学去参加……那是一种形式,也是一种见证与抒情。现在,很多人不屑抒情。
回想自己过去青春岁月里的几件大事情,太轻忽仪式,深感遗憾。甚至,我好多年忘记了给自己过生日,有些对不起自己。其实,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很重要一点,是我们会为一些形式而感到幸福、浪漫与憧憬。
当年我是补习一年才考上大学,看了录取通知单,兴奋,把它扔在一边,玩去了。然后某天心血来潮就出发,也没有再确认下报到时间,长途大巴到了福州,激动下车,以为可以看见彩旗招展,人山人海,然后得到旧生热情洋溢的一条龙服务与接待:先握手,被请到一张大桌子前登记,上专车,喝茶,有人问长问短……可是,找遍汽车站所有角落,就是不见“福建师范大学”几个大字的横幅,举目无亲,失落,然后是惶惑,这个时候,才想起录取通知单,从包里掏出来一看,傻了!我居然提前三天来校报到。第一次出远门,如无理上路,不容易啊!那时候没有手机,也没有亲戚朋友在省城,忐忑懊恼地拖着行李,找了一辆小货车,报了学校地址,他就把我当“货物”一样地送到福建师范大学一栋盖得倾斜的大楼前,后来才知道它是邪门的“文科楼”。中午时分,校园冷清,只有一个寂寞看门的老太太,不笑,似乎却是热心的,端详着我,听我解释“早到”,反而一脸迷糊,然后进屋,分我一个馒头吃,我不吃,她就急起来,只好半推半就地咽下她的好意……入学本可以很体面风光的,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都稀罕。但是,我没有享受到那个众星拱月的隆重之美。三天后,看到新生们被旧生、老师那种近乎抱着进来的正式场面,我心里真的很酸,后悔自己不郑重对待开学这个大事,居然连时间都记错,还好是一人做事一人当,如果把自己结婚典礼时辰记错,那就祸及多人。
我觉得朋友就是用来经营相逢与离别桥段的,如同大学,入学与离校,都是可以经营得很美的两个篇章。遗憾的是,我没有拥有入学的那个篇章。更遗憾的是,我毕业的时候,也没有亲眼看到众亲泪流满面送我的镜头,因为我是最后一个离开的。那时候,有个很悲壮的念头,我只送人,不愿意被送。现在想起来,那被送别的感觉其实很好的。最后离开的一个人,叫孤单。
人是怕孤单的,仪式是一种心灵的热闹。但是,我的大学,没有入学的仪式,也没有离开的仪式。后来常常梦到大学里的一些浪漫,我想是因为有缺憾,所以在梦里重温。青春不够沉静,总处于亢奋状态,所以,对于形式的东西,无心也无渴望。生活之所以有品质,应该要有自在从容宁静的心,如果老喧闹、挣扎,一颗“闹心”,是无暇去追求什么仪式感的。女人比男人相对而言,更会懂得生活的艺术,就在于,女性比男性更注重细节和所有的仪式感,这是一种更先进的生活理念与态度。
中国很吵的,人心不够宁静,自然就没有强烈仪式化的需求。贫瘠的时代,容易荒芜那些仪式感的美;为事业头疼的时候,往往没有心思去追捧仪式感;网络时代,虚拟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缺乏仪式感。文化之所以成为一种人心中的传统,往往是依靠各种“仪式”来维系的,但是流行文化是没有仪式感的,无论是好莱坞、麦当劳、可口可乐、流行音乐还是卡通、漫画、网络游戏,都是快餐式的即食。仪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放慢节奏,“浪费”的时间,都很浪漫。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