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希望我20几岁就知道的职场哲学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独辟蹊径,让思维更发散一些
    独辟蹊径,让思维更发散一些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试验: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问在座学生这是什么?其中大学生的回答很一致:“这是一个圆。”而幼儿园的小朋友则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太阳”、“皮球”、“镜子”等等,可谓五花八门。或许大学生的答案更加符合所画的图形,但是比起幼儿园的孩子来说,他们中的很多已经缺失了思维发散的能力。

    经常看到一些人为解答这类问题而绞尽脑汁。他们困于认识的“积累性错误”,而不能识破题目布下的圈套。由认识的固定倾向所产生的消极的思维定式,是禁锢人的思维的枷锁。

    认识的“积累性错误”是一种习惯,而习惯却是一种因循式的思维形式。习惯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不假思索的反应行为和适应行为,如果我们想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就必须从冲破思维定式开始。

    有这样一个笑话,说有位拳师熟读拳法,与人谈论拳术滔滔不绝。拳师与他人决斗时也确实战无不胜,可他就是打不过自己的老婆。拳师的老婆是一位不知拳法为何物的家庭主妇,但每每打起来,总能将拳师打得抱头鼠窜。

    有人问拳师:“您的功夫都到哪儿去了?”

    拳师恨恨地说道:“这个死婆娘,每次与我打架,总是不按路数进招,害得我的拳法都没有用场!”

    拳师精通拳术,战无不胜,可碰到不按套路进攻的老婆时,却一筹莫展。

    “熟读拳法”是好事,但拳法是死的,如果盲目运用理论知识,脱离实际,这种由理论形成的思维定式反而使拳师遭到失败。

    对于职场人士来说,对很多事物都已是习以为常了,并不会再去仔细推敲,由此造成了许多思维上的定式,甚至是“误势”。很多时候,谁能克服这种定式,谁就是强者,就能够创造更多的奇迹。

    把梳子卖给和尚的故事,相信给我们大家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某公司创业之初,为了选拔真正有效能的人才,要求每位应聘者完成一道测试:以比赛的方式推销100把梳子,并把它们卖给一个特别指定的人群:和尚。

    甲跑了三座寺院,受了无数次的拒绝,仍然不屈不挠,终于感动了一个小和尚,买了一把梳子。

    乙去了一座名山古寺,看到由于山高风大,把前来进香的善男信女的头发都吹乱了。于是他找到住持,说:“蓬头垢面对佛是不敬的,应在每座香案前放把木梳,供善男信女梳头。”住持认为有理。那庙共有10座香案,于是买下了10把梳子。

    而丙来到一座颇负盛名的宝刹,对方丈说:“凡来进香者,多有一颗虔诚之心,宝刹应有回赠,保佑平安吉祥,鼓励其多行善事。我有一批梳子,您的书法超群,可刻上‘积善梳’三字,然后作为赠品。”方丈听罢大喜,立刻买下1000把梳子。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