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是做人做事的基础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孝都应该成为我们永远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围炉夜话》有语云:“百善孝为先……”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试想,一个人如果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愿意和他打交道呢?
父母是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感谢的,因为他们是我们咿呀学语的拐杖,是漂泊天涯游子的归巢,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是我们成长路上不可缺少的引路人。
如果你想做个好人,那首先应该做到的是孝敬父母,尊重家人。在道德水准严重下滑的今天,再一次提及“孝”这个词,却有着不同寻常的现实意义。
尽管当今社会受西方极端利己思想腐蚀,我们身边的许多爱在萎缩,在淡化,但是神圣的父母之爱,始终没有褪色,从来没有贬值。根本原因,在于这种炽烈而持久的感情,根植于每个为父母的心灵深层,是难以抑制的关心,是自觉自愿的奉献,它使父母和子女单独的个体之间的屏障消失,它超越了隔绝与局限,超越了孤独、疏远和绝望。也就是说,在父母那里,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美德,是今世生命得以充实的活动。疼爱儿女的情感,融化在所有父母追求两世吉庆的一言一行之中。只有这种爱,才能使父母找到爱的幸福,也才能觅得爱的奖赏,因为爱儿女就是为人父母生命的本身!在今生,无私的挚爱带给他们最大的快乐;在来世,无私挚爱的善果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获得乐园的恩赐。
孝的本义是指由父母对子女的爱而反射出子女对父母的敬爱。“孝”应建立在“敬心”之上,孝顺父母要真心实意,如果只有物质奉养而无精神慰藉,则与牲畜无异。一般地说,父母进入中年老龄以后,体力和精力都不及从前了。所以,做子女的要多关心体贴父母,尽可能为父母分担家务劳动,自己料理好个人生活,不让父母操心,减轻父母的负担。同时,当子女的,还应该经常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嘘寒问暖。当父母生病时,更需要细心照料。父母遇到不称心的事,要热心地为他们分忧解愁。父母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以后,理应得到子女更多的照顾。既要在物质上给予充分的帮助,更要在精神上关心、体贴老人。
如何从小就懂得体谅父母的艰难,如何对别人付出一份爱,这是我们都应该用心考虑的问题。我们要学会理解父母,让天下父母心不再可怜,经年辛酸泪不再白流。切记,爱是需要回报的。从亲情上、从小节上,培养反哺和回报的品质。
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新凤霞出生在天津一个贫苦农民家中,她的家中有七个孩子,新凤霞是家里的老大。一家九口人,仅靠父亲一个人的微薄收入糊口,生活比较拮据。生在这样的苦人家,小凤霞一点也不觉得委屈,她从六七岁就开始帮父母做家务,从小就养成了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有一年的冬天,她的弟弟病了,为了给弟弟治病,她的母亲就让父亲把一件皮袄当掉,可她的父亲顾及脸面,不愿被人家看不起,死活不去。小凤霞自告奋勇地说:“还是让我去吧。”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