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诚信作为自己的招牌
诚信是一条越走越宽的道路,不断延伸,通往成功的远方。
人无信不立,诚信是做人做事的根本。在我国历史上的诸子百家时代,儒家就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的“五常”观点。“五常”贯穿于中国伦理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价值体系最核心的因素,由此可见,“信”有多么的重要。一个遵守自己诺言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才能赢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这个道理虽然很简单,然而古往今来,却总是不乏失信之人。凭借一时的欺骗,耍一些小聪明,虽然可以取得暂时的利益,然而时间久了,这种小伎俩被人识破之后,无信之人终将被大家所厌恶、疏远。
一个诚信的人,即便生活贫困,地位卑微,别人依然会对他礼貌有加,充满尊敬。而无信之人,即便位极人臣,也会众叛亲离,落得悲惨的下场。商鞅和周幽王的故事,便是历史上有名的两个例子。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10金。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出来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50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六国。
颇具讽刺的是,就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400年前,却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却发现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便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展颜一笑。五年后,西夷犬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因为谁也不愿再上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商鞅讲信用,得到了天下人的尊重和爱戴,终于在秦国树立了威望,使得自己的变法成功推行,助秦王建立不世功业,他诚信的美德也千古流传;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民心尽失,终于落得国破家亡,被后世传为笑柄。倘若周幽王能重视诚信,那么必然不会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了。
一个人只有以诚信为准则,才能抵挡生活中的各种诱惑,守住做人的底线。没有诚信的人,既不能兑现对别人的承诺,也不能诚实地对待自己,往往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便迷失了自己,最终失去了宝贵的品质,也失去了宝贵的机会和财富。即便通过欺骗等手段暂时获取了一点利益,当别人发现他没有诚信时,这些财富也会离他而去。而有诚信的人,不会为眼前的利益放弃自己做人的原则,虽然可能暂时处于较为窘迫的境地,但只要勇敢地坚持着这种优良品质,总能走出困境,得到加倍的回报。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