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人生,从改变习惯开始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六章 改变思维习惯(10)
    第六章 改变思维习惯(10)

    ——主动去成功。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潜质。在多元化成功的社会中,只有主动选择,每个人才会有成功的机会。正所谓:“机会偏爱有准备的人。”

    造就天才的思维方式

    有很多人躲避思考的理由是“费脑筋”,的确,思考是一件苦差事。但是,天才们之所以能够成为天才,就是在于他们能够勇于完成这个“转换”过程——变逃避用脑为乐于用脑。

    大约100年以前,有个名叫埃米尔·库埃的法国大夫说了一句话:“当意志力与想象力发生冲突的时候,最后的赢家一定是想象力。”

    每一种思想都有一个结果。任何思想都不可能免费“栖息”在你的头脑中的。每一种思想都是投入到你生活池塘里的石子——产生的是真真切切的涟漪,关键的就在于自己如何把握。常言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谁都不可能永远是成功者,谁也不可能永远失败。但是,要想紧跟时代的步伐大踏步的向前走,就要具有不同于常人的思维。这样,虽然你不一定总是在浪尖上,但这样可以保证走在时代的前列。

    一般人的思维方式通常是复制性的,也就是说,以过去遇到的相似问题为基础。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就会选择以经验为基础的、最有希望的方法;相比之下,天才的思维方式则是创造性的。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会问:“能有多少种方法看待这个问题?”“怎样反思这些方法?”“有多少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常常能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有些方法是非传统的,甚至可能是独特的。

    天才们往往善于发现某个他人没有采用过的新角度。达·芬奇认为,为了获得有关某个问题的构成知识,首先要学会如何从许多不同的角度重新构建这个问题。他发现自己看待某个问题的第一种角度太偏向于自己看待事物的通常方式,他就会不停地从一个角度转向另一个角度,重新构建这个问题。他对问题的理解随着视角的每一次转换而逐渐加深,最终便抓住了问题的实质。

    有很多人躲避思考的理由是“费脑筋”,的确,思考是一件苦差事。但是,天才们之所以能够成为天才,就是在于他们能够勇于完成这个“转换”过程——变逃避用脑为乐于用脑。

    爱迪生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对人类作出了很多贡献。在他17岁的时候,就已经以发明二重发报机开始了科学发明生涯。尝到思维价值的他,从此就在实验室的墙壁上,贴了一张条幅,上面是雷洛兹爵士的语录:“人总是千方百计躲避真正艰苦的思考。”下面是他自己的一句话:“不下决心艰苦思考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的最大乐趣。”这种提法耐人寻味,从他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知道:一方面,思考是艰苦的;另一方面,思考又是“生活的最大乐趣”!也就是说,即便是艰苦也是可以超越的,它可以被超越成“乐”!

    爱迪生有一句世人通晓的名言是:“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爱迪生所说的“汗水”,并不是表面所说的,从事机械工作,而所谓“流汗”其真正的含义就是指不断地用脑、不断地思考。爱迪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勤于思考的意识。他之所以被世人称为“世界发明大王”,就是在于他的一生之中发明近2000多件,平均每15天就有一项发明。

    成功不是想得来就能得来的,成功的机会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但要由敏锐的眼光和头脑来发现。

    新泽西的纽瓦克有一位善于观察的理发师,他觉得理发的剪刀有待改进,便发明了理发推子,由此发了大财;缅因州有位男子不得不帮助卧病在床的妻子洗衣服,他感到传统的洗衣方法既耗费时间,又消耗体力,便发明了洗衣机,这样他也成了富翁;有一位先生受尽牙痛之苦,心想应该有一种方法把牙塞上来止痛,便发明了黄金塞牙法。

    成就大事业或有重大发明创造的人并非财大气粗之辈。第一台轧棉机是在一个小木屋里制造出来的;美国第一艘汽船是由费奇在费城一座教学的工具室里组装起来的;麦考密克在小磨房里研制出著名的收割机;第一个船坞模型是在一间阁楼内制作的;位于马萨诸塞州沃塞斯特的克拉克大学创办者克拉克靠着马厩里制作玩具马车开始发财;爱迪生早在做报童时,就已藏在行李车厢内开始了他的实验。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