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以诚待人,以恕容人(4)
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曾国藩,一生都在推崇着儒道,他不仅以诚心来取得别人的诚意,更要求自己以“恕”待人,以宽容豁达的心胸来迎接整个世界。《论语》中曾经提到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便是曾国藩以“恕”待人的核心指导思想。他曾经深有体会地对曾国荃等人说:“人孰不欲己立己达?若能推以立人达人,则与物同春矣!”这种思想让曾国藩认识到:不欲人以虚伪来对待我,我便不应以虚伪来对待别人,而如果我希望别人能够对我有仁恕之心,自然自己就先要具备仁恕。推己及人的意识令曾国藩看透了人际之间的本质,取得别人的信任与赞赏。久而久之,也自然没有人以虚伪、权术来对待他。
为了教育和启示后代,曾国藩在家书中明确地提出了他这一主张,这更是他一生处世哲学的提炼和精粹:“圣门好言仁,仁即恕也。曰贫、曰贱、曰成、曰荣、曰誉、曰败、曰逆,此数者,我之所恶,人亦皆恶之。”在对人性得出深刻认识的基础上,他提出:“吾兄弟须从‘恕’字痛下功夫,随在皆设身以处地。我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所谓立也。今日我处顺境,预想他日也有处逆境之时;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亦以盛气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孙。常以‘恕’字自惕,常留余地处人,则荆棘少矣。”
一生都谨遵着“诚”、“恕”二字来做人处世,曾国藩时刻都要求自己内省,对自己严格要求而对别人却常怀慈恕之心,同时“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绝不怨天尤人。“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凡遇牢骚欲发之时,则反躬自思: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气?猛然内省,绝然去之。”正因为做到了这一点,曾国藩才真正做到立己达己,同时也立人达人,这也正是值得警示后世之处。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