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做人须做“人上人”(2)
一个人成功的前提就是看清谁能给自己提供成功的机会。在“君天下”的封建时代,提供这些机会的只有朝廷。谁能博得朝廷的青睐,朝廷便给谁大显身手的机会。谁能体察到“时代的需要”,谁就能比别人更好地获得朝廷的器重。
起初,曾国藩的家族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曾国藩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他的父亲名麟书,字竹亭,有着十分文雅的名字,上溯至五六千年曾家都没有出过什么科举能人。曾国藩的家族就和中国万千个小康之家一样,一代一代辛勤专注地料理着自己土地上的事务。
不过,发生在曾国藩祖父曾玉屏身上的一段经历却影响了曾国藩的未来。
曾玉屏非常能干,他将曾家上下打理得井井有条,为曾家挣得了颇为丰厚的产业,在曾家所在的白杨坪是个远近闻名的人物。他经常帮助街坊邻里处理问题纠纷,分析起问题来头头是道,十分精通做人之术。这从他为孩子们留下的训诫中就可见一斑,如“晓得下河,须晓得上岸”。
圆滑持重的曾玉屏备受大家敬重,只是每每回首往事,他总有一丝遗憾:那就是因为年少时的骄纵放弃了读书的机会。年纪越大他就越觉得“读书少,未入仕”是造成自己人生局限的重要原因。无论他多么受人爱戴,他得到的敬仰永远只限于乡里乡亲;无论他多么努力,他成就的事业也永远仅限于自家的田地。他给了儿孙们衣食无忧的生活,却没能为曾家光耀门楣。更何况眼看着时局一天天复杂,他有理由担心曾家的基业无法保子孙的永久安康。他纵有再大本领也只是身份低微的平头百姓。
做人要做人上人,在重视家族关系的中国,一个人是否成为人上人必将关系其整个家族的命运。而在19世纪初,读书入仕恰恰是成为人上人最理想的途径。阅历丰富的曾玉屏非常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他将读书入仕的希望全都寄托在孩子们的身上。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