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传志商道真经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把5%的希望变成100%的现实
    把5%的希望变成100%的现实

    柳传志如是说:“当时没有名、没有利,受过不知多少次的羞辱,我们从研究室的助研、副研的位置上下来,去踏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这就是我们的队伍。”

    精彩解读

    拼搏,是所有成功企业家的共同特点。香港十大财经人物之首李嘉诚,就是一个讲拼搏的人,李嘉诚对事业一贯拼搏奋斗,数十年如一日,从不懈怠。在李嘉诚的青少年时期,曾经度过了一段“披星戴月上班去,夜深人静回家来”的艰辛岁月。在他成为香港首富、进入世界超级富豪前列之后,拼搏仍然是他的美德和习惯。李嘉诚深深懂得,不管是创业阶段,还是在事业有成的今天,没有拼搏的精神是不会成功的。

    与李嘉诚不同的是,柳传志提倡的拼搏精神更具挑战性,也就是联想人常说的口号——“把5%的希望变成100%的现实。”曾经有人认为,柳传志的这种理论有悖科学,希望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实在太大。但柳传志却认为,做事就是要有一种拼命精神,联想本身就是一个靠拼搏精神成长起来的企业。柳传志在谈到联想早期创业的拼搏精神时说:“在1985年,我们刚刚起家时,没有奖金,几个月后才有二三十元的奖金,我们当时没有想到联想集团以后会是一个年营业额十亿人民币的集团,为了当时的生存,我们有的同志在繁重体力劳动中累晕了过去,有的同志累得成天直不起腰,有的在滂沱大雨中跑业务,掉到了深水里,差点送命。当时没有名、没有利,受过不知多少次的羞辱,我们从研究室的助研、副研的位置上下来,去踏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这就是我们的队伍。”

    1988年,国家举行了一年一度的“全国科技进步奖”评选活动。由于联想汉卡被认为是单一的计算机辅助产品,因此初选时只获得了二等奖。但是柳传志并不满足于这个结果,他认为,自己的产品在国民经济的应用中具有重大意义,只不过评委们对于联想汉卡的潜在功能还不十分了解。但是,初选的结果已经在《人民日报》上公布了,怎么能轻易地改变呢。于是,柳传志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工作小组,派25岁的年轻干将郭为担任组长。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