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仑谈商录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7章 关系就是互相给面子(1)(2/2)

    1991年,冯仑四人都离开了南德。在南德公司的几年时间里,冯仑学到了很多经商之道,对商业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这对他日后的发展影响很大。

    他们返回海南,找到了开印刷厂的易小迪,合资注册了一个公司,后来又找来了潘石屹,正式凑齐了“万通六君子”。当时他们的条件是非常艰苦的,这在《野蛮生长》里也有反映:

    (当时)我们没有钱,每个人便根据各自的情况分别借了一些。王功权向丈母娘借了一些,王启富跟家里借了一些,我向深圳一个老板借了一些,刘军向朋友借了几千块,易小迪拿了印刷厂的8000块,合起来有三万多块。这些钱大都用在了注册公司等前期费用上了,当时也只能注册类似皮包公司一样的公司,注册资金是1000万人民币,拿到执照的时候还剩下几百块钱。过了半年,易小迪把潘石屹找来了,做财务部工作,负责我们第一单房地产业务的销售,他的销售才能在那个时候就显现了。

    尽管那个时候万通只有三万块钱,但这并不能妨碍他们赚大钱。那时候冯仑他们找到一个八栋别墅的项目,但他们那三万块钱肯定什么都做不成。于是冯仑找到一家投资公司,希望能够得到人家的资助。他向对方描述了一种全新的房地产经营模式,这种模式只需花很少的钱,就能做很大的项目。他告诉对方,万通出资1300万,对方只需出资500万就行。对方觉得有利可图,就答应了冯仑。后来冯仑骑着一辆破自行车去亚运村和对方签订协议之后,就拿人家的500万现金做抵押,从银行贷出了1300万。于是他们用这1800万买进了八套别墅,包装之后高价卖了出去,总共赚了三百多万。

    这就是万通的“第一桶金”。后来冯仑接受媒体采访,还谈到了这件事,他说:

    创业的时候大家都是资源全面短缺、匮乏,而不是光是钱的问题。但是你怎么样发挥你的优势来启动别人的资源。所有的民营创业者都面临这个问题。对于我来说,我当时唯一有的资源是什么?两件事情,现在回头来总结,第一在机关里工作过,有一个不错的出身,就是说是一个很认真、很有资源分配能力的人。

    的确如冯仑所说,资源的全面短缺和匮乏是很多人创业时面临的挑战。“万通六君子”正是充分发挥了每个人的资源,如冯仑的关系,潘石屹的销售能力,万通才逐渐强大起来。冯仑在《野蛮生长》中这样写道:“按照(万通的)历史进程看,缺了谁都不行,每个人的作用都是百分之百——他在,就是百分之百;他不在,就是零。”

    1991年6月,他们在海南成立了海南农业高技术联合开发投资总公司(万通的前身),做的是“农业开发”的买卖,本质就是地产开发。当时王功权是法人代表、总经理,冯仑和刘军是副董事长,王启富是办公室主任,易小迪是总经理助理,潘石屹主管财务工作。可以说,这种分工完全发挥了各自的特长,称得上是当时最成功的资源组合。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