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懂事”才能“长”(8)
作为全世界最富有的人,比尔·盖茨在花钱与幸福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冯仑评论盖茨说,盖茨平易近人,几次到中国来,都是下了飞机自己就直接赶往会场,从不要求政府接待。他在中国有企业,有车,也有人,完全可以搞得很夸张,但是他并没有铺张和炫耀。可以看出,比尔·盖茨花钱的方式是朴实的,他并没有把幸福感与夸张的消费方式勾连起来。
冯仑“花钱的艺术”观的第二点,是要管理好,解决花钱与之间的平衡。冯仑认为,在如今的金钱社会,已经成为了幸福的敌人,金钱的增长速度永远也赶不上的增长速度,这也正是很多烦恼产生的根源。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毫无休止的之城就会压得你喘不过气来。控制的最高境界是花很少的钱就能感到满足感。
冯仑“花钱的艺术”观第三点,是必须在私利与公益之间找到平衡。冯仑认为,钱多了以后必须要面对一个私利和公益的问题,就是自己的事和大家的事之间的区分。这里所说的“大家”,也包括小团队。你所在的社区,这算一个“大家”;公众、城市,也算“大家”;人类、地球,这都是“大家”。这是企业和企业家赚钱以后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在当前中国,企业家对于公益事业的关注,还远远不够。很多群众质疑社会差异,对社会财富的两极分化非常有怨言。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冯仑告诉我们,用卡耐基提倡的办法——投身公益事业来解决。美国19世纪的“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在1892年就控制了美国钢产量的四分之一,每年的收入都超过两千万美元。几年之后,他的公司每年可以为他创造4000万美元的利润。在巨额财富面前,卡耐基并没有忘乎所以,而是决心兴办慈善事业来为社会作出贡献。从1891年开始,他不断向各地捐建集会堂、音乐厅、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仅图书馆建设事业一项,他的总投资就达到1200万美元,总共设立了3500座图书馆,受惠者遍布社会各阶层。一直到生命结束之前,他都在努力做慈善事业。他的捐献总额高达三亿多美元。
冯仑非常欣赏卡耐基的做法,他认为做公益慈善事业既能保持生产领域里的效力,又能解决社会当中的不和谐和社会差别造成的矛盾。总的看来,冯仑“花钱的艺术”颇具学术水准。这并不是说,冯仑的观点空阔而脱离实际;恰恰相反,这些观点是冯仑从多年的商业生涯中总结出来的,只是冯仑对其进行了提炼、萃取,抽象化为普遍适用的理论。作为一个“前学者”,冯仑也许是当前中国商界最适合做这种理论总结的人选了。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