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外执”?它是指过多的追求生命之外的目标,比如认为生命的意义就是追求成功、财富等,结果往往在追求的时候,也被金钱权利支配着。
亚历山大大帝拥有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当时很有名气的一个哲学家第欧根尼,是一个快乐的乞丐。亚历山大大帝很欣赏他的才学,很想把他收为己用。在一条河边的沙滩上,亚历山大大帝终于有了一次和他单独见面的机会。亚历山大大帝向第欧根尼发出了诚挚的邀请,希望他能到自己的帝国去做一名高官,帮助自己管理这个庞大的帝国,但是第欧根尼婉言谢绝了。
亚历山大大帝很失望,但临别时不失礼貌地问第欧根尼需要什么,说无论需要什么都会给他。
但是第欧根尼只说了一句话:请走开,不要阻挡我的阳光。
这个故事说明,财富权利等人真正的快乐和真正的自我并没有关系。禅宗认为,过于在乎名利等很容易扭曲自我,人们努力寻求的目标往往会反过来遮蔽我们的眼睛,挫钝我们对生命感知的敏锐性,抽干我们内在的生命之源,让我们忽略生命中宝贵的、美好的东西。如果人被扭曲了,那么一个被扭曲的人,他对世界的感知、印象和观念也是扭曲的。所以禅宗主张人回归本身,这就是禅宗主张觉悟的原因。
那么禅学所主张的觉悟又是什么?于丹在《庄子》心得中曾说:“觉是一个瞬间,悟是一个过程。把所有的瞬间,与长长的一生的悟结合起来,你所到达的就是终于看见我的心。这人生的大觉悟”。
其实,我们通常理解的觉悟,是将禅宗北派主张的“渐悟”和南宗主张的“顿悟”糅合在一起,而事实上两派的主张各有侧重、北派领袖神秀有一段著名的佛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他认为禅宗所主张的“本源心性”时刻有被玷污的危险,因此,需要修行者从事长期的养育之事功,这一过程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我们的“本源心性”才会显现出来。这就是“渐悟”。南宗领袖慧能有一段更加著名的佛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的意思是禅悟不需要刻意求事功,我们应自然而生,顺自然而生活,随时随地都可以从对生活的体验中,在刹那间有如灵魂“出窍”般的感悟中,获得开悟的经验,这就是“顿悟”。两者进行比较,人们历来认为后者更加能够体现出禅宗的精髓。
慧远大师《大乘义章?卷十二》有云:“觉察名觉,如人觉贼;觉悟名觉,如人睡寤。”从中可见,“觉”其实是“看”--是观察,是学习,是思考,是体验;而“悟”是将这“看”的结果,内化于心,有所触动,有所收获,甚至是幡然省悟,豁然开朗(顿悟)。
我们平常说一个人的觉悟高不高,大概是指这个人是否遵守规矩和有自觉性,是否有一定的认识水平和思想境界,这时一个名词性的标准。而实际上,“觉悟”应该是一个动词,是一个行为的过程。“觉悟”并不一定需要牺牲的勇气、高尚的品格、无私的境界。首先,它是一个内省的过程,是对自己内心的一种反省和观照,这个过程不但需要过程,还还需要时间、空间和智慧。简单来说觉是第一阶段,比如说你听到了某种知识,有一个人跟你说一句话,突然之间眼界通透,所谓醍醐灌顶,这叫有所觉。但是你在一生的长长的修为,遇到任何一个事情,要反视内心,去思考,去明白,日积月累,这个长长的、参化的过程叫做悟。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