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知与行,学与思(1)
知与行,讲与做,读书与做事,知识与行动,是矛盾又统一的整体。但是我国先贤对此已有精辟的论述。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方其知之,而行为及之,则知简浅”“讲得一事,即行一事,行得一事,即知一事”“行,可以得知之效;知,未可以得行之效”“学而必习,习又必行”等,都是一针见血的观点。而我们提倡知行合一,行动离不开理论的指导,理论离不开实践的检验。
1.以天下为花园,不是以花为天下
坐在井里观察天空,就会觉得天很小很小。其实不然,不是天太小,而是由于看天的人站得低、眼光太窄的缘故。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任何时候都不要自满,在你身边的陌生人就可能是比你强数十倍的人。
在《庄子?秋水》中,庄子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口废井里,住着一只青蛙。一天,青蛙在井边碰见一只从东海来的大鳖。青蛙自豪地对海鳖夸口说:“你看,我住在这里多么惬意呀!我要高兴,就在井边跳跃游玩,累了就到井壁石洞里休息。有时把身子舒服地泡在水里,有时愉快地在稀泥中散散步。你看旁边的那些小虫、螃蟹和蝌蚪,它们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独自占据这口废井,多么自由自在!先生为什么不经常到井中观赏游玩呢?”
海鳖听了青蛙的一番高谈阔论,就想进入井中看看。可是,它的左脚还没有完全伸进去,右脚就被井栏绊住了。它只好后退几步,把它看到的大海的情景告诉青蛙:“你见过大海吗?海的广大,岂止千里;海的深度,何止千丈。古时候,十年里就有九年闹水灾,海水并不因此增多;八年里就有七年闹旱灾,海水却不因此而减少。大海不受旱涝影响,住在广阔无垠的大海里才是真正的快乐。”
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在他的《原道》中写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意思是说,坐在井里观察天空,就会觉得天很小很小。其实不然,不是天太小,而是由于看天的人站得低、眼光太窄的缘故。
由这两篇文章衍生出来的相近的成语是“井底之蛙”和“坐井观天”。“井底之蛙”用来讽喻那些见识狭窄、短浅,而又盲目自大、不接受新事物、不识大局的人。“坐井观天”形容眼界狭小,所见有限。
许多人取得一些成绩后,就自满自大,坐井观天,忘记一山还有山高,高人之外永远有高人,以致自满自得,故步自封,再也没有创造任何辉煌。
楚霸王相项羽以为贵族出身,英雄盖世,力拔山河,拥有雄兵百万,不把亭长出身的刘邦放在眼内。但刘邦善用张良、韩信、萧何等人,由弱转强。刘、项相争,结果是项羽惨败,自刎乌江。
三国时期的曹操率兵百万,南下攻关,听了庞统的话,建成连环船,自以为得计,站在船上对酒当歌,踌躇满志,以为必胜无题。结果,连中计谋,被蜀吴联军打败。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