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务必遵循的25个辩证法则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二十一章 现实与理想(2)
    第二十一章 现实与理想(2)

    现在在我临终之际,我才突然意识到:如果起初我只改变自己,接着我就可以依次改变我的家人。然后,在他们的激发和鼓励下,我也许就能改变我的国家。再接下来,谁又知道呢,也许我连整个世界都可以改变。

    只有改变自己才能改变环境,有人说改变不了环境,那就改变自己,其实这也是一个改变环境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环境。社会环境是由一个个人的生存方式构成的。环境究竟会怎样变化?取决于每一分子的力量之间的博弈结果。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生存在环境中,并且构成了环境,每一个人的变化都会对环境的变化产生影响,只是人与人的不同,产生的影响大小会有一些差异。但是,每个人都能影响环境是肯定的。比如一个人随手扔了一些垃圾,去让一个客据此可判断这个地方的文明程度与环境优美程度,这不得不说是影响了我们的环境。

    我们虽然生存在同一片蓝天下,其实是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因为环境是相对于每个人而言的,每个人看到的世界并不会完全一样。有的人看得很重要的东西在别人眼中一文不值。俄国作家索尔尼仁琴说过的:每一个人都是宇宙的中心,每一个生命的消亡,都是他的宇宙的消亡。叔本华则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每个人在死亡前都会意识到自己世界的末日来临了。因此,他得出的结论就是:世界是我的意志与我的表象。这么来说,你不能改变环境,还能改变什么。你是自己世界环境中最重要的部分,你改变自己,也就是改变环境。

    其实没改变自己也很难。一个人认识自己尚且不容易,何况是改变自己。要不怎么会有江山易改,秉性难移的成语。我们错看了改变自己的困难程度。一些人之所以那么容易就改变了自己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其实,他本来就没有什么世界观与人生观,没有自己的价值立场,只有纯粹利害的计算,一个没有灵魂的人,要对自己改变一点什么确实是不会有什么困难的。对于一个有坚强意志与鲜明的做人的价值立场的人来说,要改变他甚至比要他的命还要难受。康德就是一个把自己的独立思想的权利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人。他说,他极害怕自己的言行要符合他人的意志,按照他人的意志来决定自己的言行,并且说天下再没有什么比这更为可怕的事情了。康德的这种对环境保持独立思考的性格,使得后来整个世界都受之影响。林昭在改变自己与改变环境之间,她选择自己坚持自己的思想意志决不迁就环境。这说明,一个有深刻思想的人,在保留了自己独立性之后,在与环境的博弈过程中,最后要改变的必然是环境,只是那只是时间上的问题而已。

    托尔斯泰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观望者,一种是行动者。大多数人都想改变这个世界,但没人想改变自己。”要改变现状,就得改变自己。要改变自己,要改变自己的观念。一切成就,都是从正确的观念开始的,一连串的失败,也都是从错误的观念开始。要适应社会,适应变化,变要改自己。

    柏拉图告诉弟子自己能够移山,弟子们于是纷纷请教方法.柏拉图笑道:“很简单,山若不过来,我就过去。”弟子们不禁哑然。

    世界上本来就没有什么移山术,唯一能够移动山的秘诀就是:山不过来,我便过去。同样的道理,要改变现状,就要改变自己。

    3.一旦决定了目标,应该用最大的努力,把百分之五的希望,变为百分之百的现实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