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名与利(2)
功成名就,正是享受荣华富贵时,但是范蠡却早已看穿构建本质:“勾践为人,可共患难而不可共享乐。”荣华富贵并没有让他昏了头脑,而是让他更是看清了自己的未来,所以他果断的放弃了摆在眼前的巨大利益,而逃出最后被杀的厄运。而文种却由于贪恋权位,不舍得放弃,终遭勾践所杀。
利益使一些人目盲,使另一些人眼明。自古以来,开国功臣被杀不在少数,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将韩信等功臣一一除掉,但是唯有萧何张良活至终老,这是为何?韩信虽然有战功,但是其侍功而骄,风头几乎盖过了刘邦,自然让刘邦十分的不舒服,不杀韩信他也寝食难安。但是萧何张良却深谙刘邦为人与喜怒,他们不因有巨大的功劳而得意忘形,反而夹起尾巴做人,让刘邦深信二人不会背叛自己。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遇到很多的利益诱惑。有的人难以自持,终酿成一生的悲剧,但有的人却看清了这些诱惑背后的命运,所以,巨大的利益让他们不能跨越出罪恶的脚步。
真正的财富是要自己创造才有意义,不是自己的财富却想占为己有,所得到的也将是法律的制裁。因为任何人都要为自己犯下的错误负责。
房玄龄是唐太宗时期著名的官吏。房玄龄虽身居相位,名贯天下,却从不居功自傲,更不贪权图利。唐太宗曾经召集大臣,讨论世袭之事,封房玄龄为宋州刺史和梁国公。唐太宗之所以要封房玄龄为宋州刺史,目的是为了让房玄龄的子弟世袭。但房玄龄觉着自己身为宰相,应为各位大臣作出榜样,不应贪图私利,便上奏唐太宗说:“臣已经担任宰相,现在又封为宋州刺史,这样恐怕会使大臣们争相追逐名利,使朝政大乱。臣认为不妥,请陛下先罢免臣的刺史职位。”
唐太宗便依了房玄龄的奏折,只封他为梁国公。房玄龄辞掉了宋州刺史之后,朝中大臣纷纷仿效,辞去能世袭的官职。唐太宗十分感慨地说:“上行下效,朝中大臣今天能有这样行动,都是玄龄的功劳!”
后来,房玄龄又加封为太子少师,当他初到东宫见皇太子时,皇太子要拜他。房玄龄慌忙躲避一旁,坚决不受。人们看到当朝宰相如此谦虚恭谨,不由得暗中称赞,都说他是亘古未有的贤相。
贞观十六年(642),房玄龄觉得自己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不宜长期身居高位,多次提出辞呈。唐太宗对他说:“辞让,固然是一种美德。然而国家长久以来都依靠您,如果失去了像您这样的贤相,朕就好像失去了左右手一般。”
放眼天下,当今有几人有房玄龄之胸怀?淡泊名利,不为利益所动,只相信经过自己的努力创造的财富才最有意义,这样的人迟早会获得巨大的成功。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