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务必遵循的25个辩证法则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三章 德与才(10)(2/2)

    有德有才的人,他既有能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的优秀品德,又具有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的才华。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对于他自己,还是社会,所取得的收益都是最大的。

    有德无才的人,虽然有高尚的品德,但是才能平庸。他们有办好事的愿望,但是能力有限,所产生的效益自然不如德才兼备的人。其可能产上的不利情况是:好心办不了好事。

    有才无德的人,这样的人既想做坏事,同时还有做坏事的能力,由于其思维民进,做了坏事也就不容易被人发现,所以说有才无德是小人。

    无才无德的人,想做坏事,但是才能有限,做坏事的手段不高明。想做有能力的事情,却又没有能力,他们只能在人生机遇的天平上,左摇右晃。

    这几种情况,也恰恰验证了司马光的话:挑选人才的方法,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而委任,与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

    下面来看一则故事,有一个少女,在一个2米高的围墙内正被几个坏人围住。假设:德表示救少女的表现;才表示具有跳过2米高围墙及高超武功的本领。这时,路过一个人:(1)有德有才,他会成功救下少女免遭坏人欺负;(2)有德无才,他想救少女,但自己无能为力,不过,这时他会想办法找别人来救;(3)无德无才,他也想跳进围墙干坏事,但由于能力有限,跳不进圈子,只能干着急,不过,这时他的行为可能会引起别人的怀疑,从而为别人救少女提供间接条件;(4)无德有才,他本人也是干坏事的,而且有能力跳进圈子和几个坏人一同干坏事。四种情况中,第四种情况对社会、对别人来说造成的危害最大。

    这也说明了,在选用人才时,德是最根本的。人们对一个人的评价,是基于品德的。也就是说,这个人即使拥有再高的才能,没有品德,也不是“好人”。对一个人而言,德是灵魂,是向导;才是能力,是工具。如何选择,还需要仔细分析。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春秋战国,诸侯兼并,那是一个“礼崩乐坏”靠拼实力的无义战年代,“戎事以杀敌为礼”,不是讲德行的年代。赵国相对于秦,属于小国弱国。蔺相如作为弱国之相小国之使,在政治环境非常不利的情况下,还能讲究个人德行,施展个人才干,跻身于名将行列,显露出个人锋芒。可见,人才的成长,是需要德行的。 其实,才能与德行的使用,则必须视情势而定。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