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做人与处世的49条现实准则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做人还是要现实 第七章
    做人还是要现实 第七章

    一般讲,常人都比较固执,总是一条老路走到底,这样往往会走到死路上去。有这样一个历史故事:

    战国时代,有施氏与孟氏两家邻居。

    施氏家有两个儿子,一个儿子学文,一个儿子学武。学文的儿子去游说鲁国的国君,阐明了以仁道治国的道理,鲁国国君重用了他。那个学武的儿子去了楚国,那时楚国正与外邦作战,见他武艺高强,有勇有谋,就提升他为军官。施氏因两个儿子显贵,满门荣耀。

    施氏的邻居孟氏也有两个儿子长大了。这两个儿子也是一个学文,一个学武。孟氏看见施氏的两个儿子都成才,就向施氏讨教。施氏向他说明了两个儿子发展的经历。

    孟氏回家以后,也向两个儿子传授机宜。于是,他那个学文的儿子就去了秦国。秦王当时正准备吞并各诸侯,对文道一点也听不进去,反而认为这阻碍他的大业,就将这个儿子的一只脚砍掉,并把他逐出秦国。他学武的儿子到了赵国,赵国因为连年征战,民匮国乏,已经厌烦了战争。这个儿子的尚武精神引起了赵君的厌烦,砍掉了他的一只胳膊,也将他逐出了赵国。

    孟氏见自己的儿子,落得相反的结果,就埋怨地去问施氏。

    施氏说:“大凡能把握时机的就能昌盛,而断送时机的就会灭亡。你的两个儿子跟我的两个儿子学问虽是一样,但建立的功业却大不相同。原因是他们错过了时机。而非他们在方法上有何错误。况且天下的道理并非永远是对的,天下的事情也非永远是错的。

    以前所用,今天或许就会被抛弃;今天被抛弃的,也许以后还会派上用场。这种用与不用,并无绝对的客观标准。一个人必须能够见机行事,懂得权衡变化,因为处世并无固定法则,这些都取决于智慧。假如智慧不足,即使拥有孔丘那么渊博的学问,拥有姜尚那么精湛的战术,哪有不遭遇挫败的道理?

    孟家父子听完这番道理,顿时怒气全消,并说道:“我们已经懂得这个道理了,请不必再说!”

    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因时过境迁,重走老路,而导致自己生活不幸的。

    曾经有这么一位妇女,上世纪50年代在大学读书时,一位男同学热恋了。但是后来这位男同学被划为右派,遣送到边疆劳动改造,他们的恋爱关系不得不中断了。20多年后他们又见面了,这位妇女早已有了丈夫和孩子,家庭生活愉快和睦。但是当她看到这位昔日恋人至今还是孑然一身时,她被同情、追悔的心情支配着,和丈夫离了婚,和这位已经平反改正了的昔日恋人结了婚。但是,这种结合并没有给她带来什么幸福,她反而更加痛苦了,一方面,她背上了对不起原来的丈夫和孩子的“十字架”,这个“十字架”比她过去对昔日恋人的思念和负疚之情还要重许多倍;另一方面,她在重新结婚以后,发现这位昔日恋人的性格、气质等许多方面和青年时代相比,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他们已经合不来了。处于进退两难境地,无法重新追回已逝的时光。

    这种情况,反映了梦想和现实的矛盾。对逝去的爱情多少有点眷恋之情固然无可厚非,但是不珍惜现在的夫妻之爱、家庭之情就太不应该了。况且,对于“第三者”来说,如果是真正爱自己过去的恋人,也要珍视对方现在的家庭、长远的幸福,决不能在旧情难忘的驱使下不顾一切地重拾旧欢。《傅雷家书》中说过:过去的罗曼史,让他成为我们一个美好的回忆,作为一个终身怀念的梦,我认为是最明智的办法。”过去的毕竟过去了,失去的毕竟失去了,“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这才是现实的态度,正确的态度。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