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吃苦:吃苦中苦,做人上人
人生是一次旅行,在这趟旅程中,我们可以得到各种各样五彩缤纷的经验。每个人都可能会遭遇荆棘,在旅途中,涉水跋山、走狭路、过险桥也并非没有可能的事情。然而,吃苦是我们所不能不花的旅费。作为一个像样的旅行者,只有在付出了“吃苦”的费用后,才可以领略到一般人所领略不到的“化险为夷”,“夜尽天明”,“腊尽春回”等等乐趣。
苦是对一个人意志力和身心的磨炼,在有节制的前提下,在法律和道德的规范下,严格要求自己,凡事在一定标准下力求做到完美。要想做得比别人好,就应要求自己对这件事付出的精力比别人要多。原因很简单,每个人的智商都是等同的,那些在外人看来取得一些成就的人,都是汗水和泪水比别人流得多的人,也就是俗话所说的能吃苦的人。
台湾“三胜制帽”董事长戴胜通就是这样一个人。
在谈到自己的事业时,他说道:“卖帽子是我们的家传事业。1971年,一顶帽子约20元新台币,我卖一顶大概可以赚两元。我每天的工作就是骑着一辆破旧的摩托车,清早出门到清水、大甲等地,和编制帽子的大婶们打交道,收购她们手编的帽子,集到一定数量后,再整批载到各地,批给各帽席行。春天的时候,我载着整批簇新的帽子,从屏东出发到凤山、高雄、台南……一路到基隆,一家家地拜访商店,请求代售我的帽子。这是一段辛苦却充满希望的旅程,我常会一路盘算三个月后可能的收益,并计划有一定的收入后,要为自己或家人买什么礼物。
“然而,我的梦想常在七、八月收账时破碎。七、八月份是帽子市场的旺季,我会骑上摩托车从家乡清水出发,先到屏东,沿春天时发放帽子的路线一路北上收钱。有一回,我到一家店收钱,在那里待了两个小时,老板故意忙里忙外,正眼都不瞧我一下,后来他三岁的孩子上厕所,弄得很脏,我就帮那孩子收拾。老板或许被感动了,很不情愿地把钱给我,我把钱端在口袋里,跨上摩托车,泪在眼中打转,心比摩托车托车后座被退货的帽子还陈旧,纷乱……那时,一个工人两天可以编一顶帽子,每月我可以收购、转卖大约3000顶,全数内销。现在我的工厂每个月生产200万顶,卖到世界各地。想当年,我能为老婆做的比较奢侈的事,也只是半夜从台北谈完生意回到清水时,顺便在面摊给她带一只鸭腿当宵夜。我清楚地记得老婆撑着惺松睡眼吃鸭腿时的满足神情……”
我们每个人都有受到环境压力的时候,但在面对这些的时候,与其悲伤流泪,还不如用吃苦的养料浇灌自己既有的条件,慢慢耕耘,等一旦机会来临,自己也有了足够的条件去应付了,境遇就好转了。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如果我们从小就安安稳稳,无风无浪,像花朵一样生活在暖房里,我们所见的天日就只有一点点,所能适应的温度也就只有那一点点,那还有什么意思呢?苦,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
2008年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担任中国代表团旗手的王晓福,是一名游泳运动员。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