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情况不对劲,当务之急是迅速撤离
面临多变的时代,商人需要对变化保持警觉并且有效驾驭。当得知情形对自己极度不利时,应识时务者为俊杰,及时放手。能够依据外部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市场和竞争对手的变化而随机应变,调整自己的战略战术,懂得及时抽身之道,才是高明的商人。
一个商人要知晓进退之道,只知前进,不知后退,往往会碰壁。退出是对自身状况进行冷静、理智的深刻剖析,然后再行动的一种战略选择。因此,经营者应该明察善断,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应对,有时候需要锲而不舍地坚持,有时候则要敢于放弃。
松下幸之助说得好:“武功高强的人,往回抽枪的动作比出枪时还要快。与此同理,无论是搞经营还是做其他事情,真正能做到不失时机地退却者,才堪称精于此道。”由于松下幸之助是一个懂得进退的人,所以才有松下公司的发展壮大。
松下幸之助的抽身之道源自山科的“撤退”哲学。山科是万代公司的会长,跟松下幸之助很熟,他的“撤退”哲学以及万代公司的商业经验“为了成功,撤退也有必要”,松下幸之助对之知之甚详。松下幸之助十分同意山科的“撤退”哲学,在他自己的经营史上,就有过数次的撤退。
二战后不久,松下接手了一家濒临倒闭的缝纫机公司。起初,他觉得有办法使其起死回生,但由于不擅长此方面的业务,而且竞争对手林立,自感无法抗衡,便立即退了出来。当然,费了一番功夫以后退出来,在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都会有些损失,但总比继续毫无希望地撑下去来得划算。
松下的“撤退”,最为惊天动地的要算从大型电脑领域的撤退。那是1964年的事情。此前,松下已经在大型电脑的制造方面投注了十几亿日元的资金,并且已经研制出了样机,达到了实用化的程度。可是,松下却遽然从这一领域里退了出来。当时的情形是,小小的日本,有包括松下在内的7家公司在从事大型电脑的科研开发,而市场却远没有那么乐观。继续下去,势必形成恶性竞争的局面。与其恶性竞争而两败俱伤,还是毅然决然地早些退出来为好。后来的事实证明,松下的这步棋走得很正确。直至今天,家用、小型电脑长足发展了,唯独大型电脑却比较冷清。
1925年,松下幸之助到东京办事处巡视时,发现装置在收音机里的电子管非常畅销。松下希望尽快能在大阪发售这种装置的收音机,因此,当场就指令和电子管制造厂交涉。结果发现那家工厂规模很小,资金也不雄厚,生产速度达不到订货的要求,于是就当场先付3000日元购买1000个。
回到大阪,松下就和电子管的批发商接触,当时因为来货很少,大家都急着赶快订货。这种情形大概持续了五六个月,而松下电器也因此多了1万多日元的收益,这在当时已是一笔不小的款子。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