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后的人生觉醒课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幸福和拥有并不成正比
    幸福和拥有并不成正比

    幸福是什么?富有与贫乏有何差异?为什么有些人能冲出极凶险的逆境,高奏人生凯歌?为什么有些人,虽环境优越、才华横溢,人生却变成一场灾难?为什么有的人能把考验化为助力,使自己前进,有的人却通不过这个考验,以致困顿终生?是何种差异使人生如此悬殊?

    车祸发生时,米切尔正骑着一辆摩托车以100公里以上的时速飞驰在公路上,他只偏头看了路边一眼,就恢复了原来的坐姿。没想到就在米切尔偏头之际,原先在前头的大卡车意外地刹住了。米切尔只有一秒钟的时间应变,情况万分危急。为了保命,米切尔闪电似的压下摩托车把手,侧倒滑进卡车之下。此刻,油箱盖蹦跳开来,悲剧就此发生——箱里的汽油溅出来并被火花引燃。待米切尔苏醒过来,已是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全身灼痛不能动弹,呼吸困难,四分之三的皮肤被灼伤。但米切尔没有放弃求生意志,而是挣扎着活过来并重振自己的事业。不久,米切尔又遭到另一次打击:他所搭的飞机失事,自腰部以下终身瘫痪。

    约翰·贝路希是一位腰缠万金、才华洋溢的艺人,拥有众多的崇拜者。22岁时,贝路希就跻身于著名的纽约第二市立剧团,是最年轻的成员。没多久,他就成为剧团中的台柱。很快,贝路希在纽约一次重要的演出里一炮而红,成为20世纪70年代最伟大的电视演员之一,进而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电影红星。同时,贝路希又跨入歌唱界,也同享盛名。他有成打的名人朋友,美满的婚姻,华丽的住宅……几乎人所要的,他一样都不缺。

    试问,上面这两个人让你挑,你想做哪一个?很难想象会有人舍弃后者而选前者。可后来怎样呢?

    当米切尔得知自己遭到严重的灼伤时,他深知这伤可能使他致命或是痛苦一生。然而他决定告诉自己,这个事件的发生是有其目的的,并且在未来能助他迈向成功。在这个想法的支持下,他建立了信心和信念,从不悲观、妥协,终于把一场人生悲剧扭转过来。

    米切尔目前还活得好好的,他住在科罗拉多州。自从那次车祸之后,他体验到的成功与喜悦远超过大多数人一辈子的经历。如今,他结交了许多在美国很有影响力的人士。事业的成功使他成为百万富翁,他甚至不顾脸上的恐怖疤痕,去角逐国会席位。他的竞选口号是:“把我送入国会,我不会是另一张俊脸!”

    后者是一位当代著名的红星。他丰富了无数人的生活,但却不包括自己。在36岁时,他死于“古柯硷和海洛因的急性中毒”。当噩耗传来,大家都不敢相信他已变成一个浮肿、药物滥用到无法自拔的人,老得跟他的年龄毫不相称。的确,约翰·贝路希在物质上是应有尽有;但在内心里,已经空虚多年。

    什么是幸福?诗人说,幸福是心灵的绚丽彩霞。心理学家则说,幸福是一种感觉,是对生活满意的积极情感。在我们看来,幸福归根到底是人们心灵的自我感知,是心情的一种愉悦状态。或者说,幸福是人生怡然的体验,是生命欢畅的旋律,是心中快乐的火花。难怪著名作家、诺贝尔奖得主罗曼·罗兰说:“幸福是灵魂的一种香味,是一颗歌唱的心和声。”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