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发现最好的“我”(8)
又开始把玩新货色了。甚至有可能,上流阶层重回原始阶段。这在手机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现在的手机样式千姿百态,但过去用前沿手机的一些上流人物如今把玩的却是最简单的老旧型号,只要能接电话和收发短信就成。
这当然就是以力服人,炫耀性消费其实有一句力透纸背的潜台词:“我”不是要与你分享的,“我”高你一等,你算什么东西,也配跟“我”一样,啊——呸!精明的商家对这一点洞若观火,特别开发不进入循环的商品,即所谓的奢侈品,比如手工打制的限量版手机,卖到好几万一个,而且声称要定制。
自己回归自己
“我”拒绝别人注目致礼,吩咐别人离开,给别人以自由民主。这是对以力服人的超越,如果从分享的角度看,这是一种怎样的分享呢?究竟要分享什么呢?
这的确是一种奇怪的分享:别人不对“我”注目致礼,“我”还感觉了不起;别人越向“我”注目致礼,“我”越觉得没什么大不了!客气点讲,注目礼足乎己无待于外;不客气地说,注目礼原本虚幻——“我”就是“我”!
这正是逻辑自洽的实现,如前边所论述,注目礼人是两个成分:
逻辑原子:“我”是围绕“我”的一种圆运动;
公设:“我”这一圆运动的圆心是别人对“我”的注目礼。
逻辑原子是唯一的不证自明,公设虽符合经验的事实,但是一个假设,并不能证明。从一个逻辑原子和一个公设出发,经过注目礼争夺战一系列的演绎,最后发现注目礼原本虚幻,公设确实只是个假设,自动留下来的就是逻辑原子,终点又回到起点——“我”就是“我”!
理论必须使用假设,要是一个假设都不使,岂不循环论证,自己证明自己?即是说,使用假设无可厚非,关键是看怎么使,最后能不能逻辑自洽。遗憾的是,一般的理论都是假设用到底,一旦到手,就不放手。比如说“欧氏几何”,它从5个公设、5个公理和23个概念出发,并自始至终依赖之。
注目礼人可能是绝无仅有的理论例外,首先是拿起假设,最后是放下假设,不是自己证明自己,而是自己发现自己,自己回到自己,实现哥德尔定理所要求的自我解释,消解逻辑悖论,实现逻辑自洽。这的确极其罕见,但类似的“理论”并非没有:
孩子怕一个人走夜路,父亲巧妙地让孩子克服。
父亲问:你怕什么?
孩子答:怕黑。
父亲问:黑有什么可怕?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