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把小人变成贵人,才能和谐共荣(5)
“”张居正
张居正的为人也是如此,他称得上是一个“”的人,不过他是一个关心黎明百姓和江山社稷的人。他很懂得变通,他当政的时代,正处于明朝万历时期,当时的党派林立,朝政混乱。他为了达到富国强兵的梦想,便迫使皇帝同意。而当时皇帝年纪幼小,张居正实施“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来拉拢尽可能一切有用的人际关系,为了使皇帝支持,从皇帝的母亲下手来获得太后李太后的支持(为她建公园),皇帝的母后都支持了,皇帝便不能把我怎样。同时又拉拢宦官(冯保),这是一个了不得的行为,因为自古以来知识分子与宦官为伍是大忌。但是张居正做到了,因为他意识到宦官力量的可怕(在汉、唐、明时期尤为显著),获得宦官的支持就可以保证以后不会再有人在趁给皇帝梳头、洗澡的时候打小报告,甚至可以做到让区区的太监都愿意在皇帝身边多美言他几句,要知道明朝的皇帝对太监比对官员好。做到这些还不够,在改革中拉拢各色的人才是最关键的。最终他的变法成功了,为国家创造了繁荣的局面,gdp竟高达8000万(按白银算),远超康乾盛世(康乾盛世的本质其实是泡沫经济)。他的“一条鞭法”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起到里程碑式的作用。张居正的成功是靠着牺牲自己的道德清高换得的改革胜利,这种以牺牲小我而成就大我的精神,是以天下为己任的表现。一个知识分子最难做到的是放下自己的身段和牺牲自己的道德观。范仲淹、王安石没有做到,但张居正做到了,这里面除了有舍生取义的勇气,还需要有一种“道”的把握,这种把握就是佛家所讲的“戒、定、慧”三者之间的融会贯通。
自古以来君子与小人并存,这是社会的客观存在。讨厌和一味躲避都是不可取的,只有理解、利用和控制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一个优秀军事家还必须是一个好的政治家,明代的戚继光就是一个相当不错的例子。当年胡宗宪和他是一起进行抗倭的,后来出了事胡宗宪被斩,然而戚继光却安然无恙,背后靠的就是各种角色的人物的支持。而宋代的岳飞和明代的袁崇焕就是被身边众多小人害得惨死在了自己人手中,对于这些启示我们不得不深思……
5 小人身上的“难能可贵”之处
如果小人要做到欺上瞒下就必须拥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神力,而这种神力是需要平时积累的。问问自己是否真正的注意过公司究竟需要什么?有没有好好审视自己的项目需要些什么?而自己的老板需要什么?同事又需要什么?然而这些问题正是小人群体的观察范围。但你总是处在不识时务,不关心形势,不问风向,不清楚需要什么的状态,这样必然会影响工作进度从而进一步影响公司的发展速度。清楚知道每件事和每个人的需要,是十分重要的一点。
通常老板是通过小人来得知他们的所需所要。
小团体的形成可理解为是人脉网络,只要他们不故意排除异己,反而更能加快工作速度,并且还能从中获取更多信息。作为上司应该经常主动询问小团体的看法,将其荣誉心激发,这样更能引领小团体做益于公司的事儿。
往往小人善于察言观色以花言巧语取得他人欢心。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