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少则得,多则惑:唯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5)
举贤荐能是张世安的职责之一,但他从来都不让被举荐的人知道,有一个郎官立了大功却没有升官,便向张世安自陈其功。张世安说:“足下立了大功,明主自然知道,何必自夸呢!”很快,这个郎官便得到升迁,却不知道是张世安推荐的。当有的被推荐者带着礼物向他致谢时,他闭门不纳,而且再也不与这个人来往,以免有结党营私之嫌。
张世安因不争名利,事事守口如瓶,而造成了一些误会。
有一次,他向下属征求意见,那个下属说:“将军为陛下的心腹大臣,却不见推荐一个贤才,很多人对此有所不满。”对此,张世安也不辩解,只是说:“贤明的君主在上,谁好谁不好,一目了然,臣下只要加强自我品德的修养便行了,何必等待别人推荐!”
大凡官居高位的人,总要给自己的家人谋点福利,张世安却不然。
他的儿子也是朝廷的近臣,他因父子俱处尊显之位,很是不安,便要求将儿子调出京城。他的哥哥张贺对汉宣帝有救命养育之功,侄子彭祖小时曾与宣帝同席读书。因此,当宣帝即位以,张贺死去后,宣帝便追封其为恩德侯,封彭祖为阳都侯,连张贺七岁的孙子张霸,也赐爵关内侯。对此,张世安一再辞谢,实在辞谢不掉,便只受其名而不要俸禄,将所有俸禄都交给了朝廷,他在国库的俸钱已经多达数百万了。
他虽然一门公侯,食邑多达万户,但生活俭朴,在家只穿普通的粗丝黑袍。家中奴仆七百人,耕种制作,各有所长,依然财源不断,十分富有。汉宣帝对霍光虽然十分敬畏,但在内心却更亲信张世安。霍光死后三年,家族覆亡,而张世安却世代贵宠,直至汉末。
老子一贯主张谨言慎行,其实,也隐藏了与世无争的含义,这一点,可以从《道德经》的很多章节中找到实证。在古圣人的眼中,人生在世,就应该顺其自然,向往逍遥率性,而不是拼命追逐钱财的富足和官爵的显赫,唯有如此,才能心无牵念,行为不羁,潇潇洒洒过一生。因此,生活中的我们,唯有先看淡名利,不管是思想的,还是理智的,才能获得身心的自由。
如果我们真的想争名夺利,立功建德,那么,首先必须从不求名利做起,而不是自视有德,便想方设法为自己宣传。假如我们处处都表现自己的有德,唯恐失去自己的“善”名时,殊不知,就在此时,我们早已失去了这个苦心经营的“德”。同理,如果我们想得到什么,就应该先学会给予和帮助,应使“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其实,生活的艺术,就是权衡得失的艺术:要装进一杯新泉,就必须先倒掉已有的陈水;要获取一枝玫瑰,就必须先放弃已经到手的蔷薇;要多一分独有的体验,就必须先积累多一分心灵的创伤。同样,如果我们想走上属于自己的人生路,就必须先放弃那些不属于我们的路,在这种放弃中,你往往会感到快乐,因为你放弃了一次,就是收获了一次,所以,放弃也是一种智慧。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适时地放弃就是不争,而不争便能让生活多一份恬静,多一份自然。在宁静之中,我们更容易感悟生命的真谛。
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与物欲横流的社会,懂得放弃的人,会用乐观、豁达的心态,去对待没有得到的东西,他们每天都有快乐和愉悦的心情伴随左右。而不懂得放弃的人,只会焦头烂额地乱冲,他们不仅最终未能达到目标,并且,还每天都陷于得失的苦恼中。因此,潇洒云水,放浪春秋,也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