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做儒家,下班做道家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三章 信则人任焉:德行天下,为人之本(9)
    第三章 信则人任焉:德行天下,为人之本(9)

    战国时期,商鞅的“南门立柱”,就是一个有关诚信的故事。

    战国后期,齐、楚、燕、赵、韩、魏、秦这七个诸侯国家,被人们称为“战国七雄”,而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要落后很多。其相邻的魏国,就比秦国强大得多。于是,它从秦国夺去了河西的一大片地方,而落后的秦国,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领土成了别人的地盘。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看着如此落后的秦国,便下定决心要发奋图强,并立志一定要振兴秦国。他认为秦国之所以落后,是因为没有得到人才的辅佐。于是,为了能够搜罗到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还是外来的客人,只要谁要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我就会封那个人做大官,本人绝不食言!”

    此时,恰巧商鞅从卫国来到了秦国,当商鞅听闻这道命令后,便大胆地向秦孝公进言,说道:“一个国家若想富强,就必须注重农业,奖励有功劳的将士;如果是打算治理好国家,就必须有赏有罚。因为只有赏罚分明,才能在百姓的心目中树立朝廷的威信,这样一来,一切改革的措施,也就比较容易施行了。”

    听完商鞅的话,秦孝公欣喜万分,并且,还完全同意他的主张。秦孝公果然没有食言,当场便任命商鞅为左庶长(秦国的官名),还说道:“从今天起,改革制度的相关事宜,就全权交由左庶长拿主意了。”

    商鞅不负重任,次日,他便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由于怕当地的老百姓不信任他,不会按照新的法令去做,于是,他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口,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并下命令说:“如果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我就赏黄金十两,绝不食言!”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