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曾国藩 胸中胡雪岩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十章 选人用人,独具慧眼(12)
    第十章  选人用人,独具慧眼(12)

    一个钱庄老板经营着本业,还要去做蚕丝生意销洋庄,在做着蚕丝生意的时候又想起开药店。胡雪岩这种四面出击,广开财源的“活络”手段和商业运作方式,确实令人叹服。商场中,做生意最没出息的,就是死守着一方天地,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因为一笔生意再大,也只能有一次的赚头;一个行当再有利润,也只是一条财路。商场中,要成就大事业,就要广开财源,死守着一方天地是绝对不行的。因此,胡雪岩认为,做生意要做得活络。自然,这“活络”,包括很多方面,但不死守一方,寻找商业机遇,灵活出击,而且想到就做,绝不犹豫拖延,应该是“活络”二字的精妙之所在。

    巧手变通,无中生有

    面对追名逐利的市场,面对金涛银浪的商海,许多人都想在生意场中一试身手,品尝在银钱堆里翻滚的喜悦。可他们往往由于缺乏资金,而失去了一次又一次发财的机会,只能无助地站在一边眼看着别人在商海中畅游,而望洋兴叹。其实,古往今来,总不乏“四两拨千斤”的商战英雄,他们同样没有雄厚的资本,却巧妙地做成了一桩又一桩大生意。古人云:“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一切就看你会不会巧妙地变通。

    胡雪岩用官府的钱开自己的药店,用苏州富家公子的资金办自己的典当,都是他头脑灵活、巧于变通的结果。

    胡雪岩在湖州收到的生丝运到上海时,正值小刀会在上海起事。小刀会占领了上海县城,使租界和上海县城交通中断,也封锁了苏、松、太地区进出上海的各个路口,断绝了上海除海路之外与内地的所有交通途径。上海与内地交通断绝,使内地蚕丝无法进入上海市场,上海仅存上年存积的陈丝。而此时上海丝业又传来消息,驻在上海的洋商由于清军与小刀会的战事在即,生意前途未卜,更加急于大量地购进生丝以备急需。这在胡雪岩看来,无疑又是一个绝好的赚大钱机会。在这种情况下,生丝“销洋庄”的价钱必然看好,完全可以乘此机会挣一大笔银子。这一情况更坚定了胡雪岩要“销洋庄”的打算。

    要做“销洋庄”的生意多挣银子,首先是要控制洋庄市场,垄断丝业价格。要做好这一步,有两个办法:第一个办法是说服上海丝行同业联合起来,让准备销洋庄的“丝客人”公议一个合理价格,彼此齐心合作,共同对付洋人,迫使洋人就范。第二个办法则是拿出一笔雄厚的资金,在上海就地大批量收丝,囤积起来;使洋人要买丝就必须找自己,以达到垄断市场控制丝业价格的目的。不过,就胡雪岩当时在上海生丝市场的地位和势力来说,由于丝业生意刚刚运作,在同行中的威信还有待建立,因此第一个办法很难行得通。而从生意运作的角度看,即使凭着胡雪岩的影响力能够联合丝业同行一齐对付洋人,他也应该通过在上海就地买丝的办法,尽可能多地囤积一部分生丝。这样做既是控制市场、垄断价格的基础,也是迫使洋人就范之后能够获得更大利润的条件。同时,生丝囤积量的不断增加也可以提高他在上海丝商中的地位,为联络上海同业的运作增加影响力和震慑力。

    但是,在上海就地买丝需要大量本钱。胡雪岩此时只有价值十万两银子的生丝存在上海裕记丝栈。而他的生意伙伴尤五当初向“三大”借贷的十万银子已经到期,为还上这笔贷款,尤五手中的现金最多只能筹集到七万两银子。由此看来,胡雪岩要在上海就地买丝可以说是没有一分钱的本钱。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