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怎么读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八章 丁磊:为了理想加速度(2)
    第八章 丁磊:为了理想加速度(2)

    古往今来,许多成功者既不是那些最勤奋的人,也不是那些知识最渊博的人,而是一些善于思考的人。一个人如果不善于开拓思维,不敢于创新,不管他学识多么渊博,也不管他如何刻苦勤奋,他都很难有太大的成就。唯有那些眼光敏锐、思维活跃、具有独立性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大学生要善于思考,否则“学而不思则罔”。每上完一门课后,我们都要静下心来,认真思考老师上课讲到的每一个知识点是否全部弄懂,还要锻炼自己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解决同类问题的能力,并把学到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应用到实践中,做到学以致用。

    只有在大学期间打下坚实的基础,养成思考的习惯,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才能厚积薄发,飞得更高、走得更远;只有多思考、勤动脑、勤动手,我们才能掌握真正的知识,才能懂得如何应用知识,并从实践中到得到启发,收获成功。

    思考是一种好习惯,它能传承精华,去除糟粕,孕育智慧。善于思考必定受益无穷,因为思考可以化解矛盾的症结,使僵化的思维方式疏通,变得清晰,构建新的思维和理念。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都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

    思考支撑起了他们的人生,他们也因思考拓宽了自己的人生。

    2.拥有自由的思想

    在现实生活中,生存的压力很大,身在大学校园的你们,也许还察觉不到或感受不到,因为有父母和学校做强有力的后盾。但是,一旦走出校门,踏上社会,那些来自生存的压力,就会压得你连喘气的机会都没有。

    所以,哈姆雷特先生为后人留下了一句经典台词:“是生存,还是死亡?!”

    这也是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彷徨在十字路口时的真实写照。

    一个星期前,我和一位校友聊天。那位校友以前是我们学校一份刊物的编辑,因为我经常在上面写东西,所以渐渐熟识,关系笃深。毕业后,他的梦想是进入当地最有名的《华商报》,后来梦想破灭,又来到北京《解放军报》面试,再次受挫。回到学校之后,郁郁寡欢,发誓再也不染指媒体了,后来在一位老师的介绍下,进入当地教育局,做起了他最不喜欢的教育事业。

    这次聊天中,我们谈话的内容无非就是以前的校园生活,回味当年的一些细节,后来聊着聊着就聊到了现在的生活,说起谁谁谁结婚了,生了一个孩子,某某某单位福利不错,买了房子……除此之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谈论的了,大学时的诸多理想也已灰飞烟灭。这时,我的脑海中忽然无端地想到了鲁迅先生的《在酒楼上》——那个失意的教员吕纬甫,被生活折磨得失去了理想和抱负的年轻人。

    我这样说绝非另有他意,只是觉得无论什么情况下,即便压力再大,年轻人都应该有自由的追求和理想,不能被眼下的东西所迷惑,从而作茧自缚,把自己围在了一个小小的城中,寸步难行。这就像找工作一样,如果只贪图哪家公司的福利和待遇好,从而忽略了单位给自己的发展平台和空间。最终,只能在一个小圈子里争来斗去,就像刘震云在《一地鸡毛》中描述得那样繁琐而无聊。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