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李开复:大学不仅学知识,还应该学做人(2)
每学年开学的时候,我常常见到这样的同学,他们为了免交学费、获得贷款、申请贫困补助等等,常常隐瞒家庭实际情况,跟学校说家里困难,向辅导员诉苦,然而,一旦争取到贫困生名额或助学贷款名额,便将父母的辛苦钱大肆挥霍;临近毕业的时候,许多学生的助学贷款也不予归还,更有甚者,更名换姓逃避还贷;还有一些学生的学杂费、住院医药费都是所在学院为其垫付的,但是毕业后,他们也一走了之,从此再无任何消息。
对于故意逃贷的学生,一方面法院会依法判决,增加他的违约成本;另一方面,一旦上了银行信用不良黑名单,不管是购房购车,还是其他贷款,都要受到影响,还会给自己的就业、创业带来不利后果。
诚信问题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但说到容易做到难。社会与学校的诚信教育大多停留在道德自律的层面,许多高校的诚信教育动辄大搞诚信宣誓、签订诚信协议、组织签名活动等等。但因缺乏必要的约束力而流于形式,反而更助长了大学生不讲诚信的行为。因此,在很多事情上,大学生表现出了集体无意识的诚信缺失,就像某些大学生朋友,他们往往在口头或书面上大肆标榜诚信,但很少有人付诸实际行动,只有当因诚信缺失被记录在案拒之于就业门外的时候,才引起重视,但那时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无诚业难立,无信事难成。”因此,千万不要失去诚信,否则,你就会失去立身处世之本,那样不仅得不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而且还会失去社会的尊重。所以,在你可能失信于他人的时候,应当牢牢记住“待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待事以诚信,事无不成”这两句话。
2.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
1981年,20岁的李开复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的时候,已经是一名非常出色的编程高手了。有一次,法学院院长想把一个用cobol语言编写的软件从昂贵的ibm主机上移植到廉价的decvax计算机上,于是找到了他,希望他能为法学院编写软件,并答应支付给他每小时7美元的工资。李开复欣然接受,并打下保票,八月初可以完成任务。但是,由于计划的失误,眼看到八月初了,工作还没有完成,李开复只好对法学院院长说:“这项工作的复杂程度超出了我的想象,大概还需一个月时间。”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