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们一起上清华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跨越和超越(1)
    跨越和超越(1)

    自画像:张昊天,男,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第三个年头,祖籍河北唐山,可潜意识里却时时以纯粹的北京人自居;身在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学到初中,成绩不多,错误不少,但总体上还算是一帆风顺。2001年幸运地考取了清华大学法学院并学习至今。本人脑筋不快,不过智力水平尚可,且略有一丝骄傲自大;直到进入大学以后,思想才开始逐渐成熟,以至现今时常莫名其妙地陷入自我反省之中。

    张昊天

    高三生活的基调是灰色的。曾经多少次幻想着能够轻松愉快地度过高中的最后时光,然而梦醒时分,摆在我们面前的却是严酷的考验。在千万拼杀于书山题海中的学子眼里,高三是一座高不见顶而又无路绕行的险峰;对于我们这些幸运的“过来人”而言,它又是一方只有自己能够读懂的石碑。今天,又一次翻开记忆的相册,随着尘封许久的往事一幕幕在眼前重现,一股从未有过的感动悄悄地充斥了我的心房。暂且放下手中的杂务,忘掉心头的烦恼,轻轻拾起记忆的碎片,让时光倒流回公元2000年的夏天……

    如果把整个高三比作一首激昂的战歌,那么高二下学期的文理分班便是战歌的序曲。作为北京地区高考方式改革前的最后一届考生,我在面临这头一个重大选择时就做出了出乎旁人意料的决定。我一直是个注意文理平衡发展的人,虽然历史、政治的分数比较突出一些,但数理化成绩也总能保持在上中游水平;而我的父母也有让我攻读理工类专业的想法。是文,还是理?眼看着日子一天天溜走,同学们开始四下打听别人的去向,但是,问到我的却寥寥无几——或许在大多数人心里,未来的理科班中已经给我预留了位置。没有人想到,此刻的我已经暗暗做出抉择——与物理和化学挥手告别!

    其实我心里很明白,选择文科,无异于是给未来的发展提前加上了限制。但我也同样清楚,选择理科,意味着一年后与自己同场竞技的对手陡然翻了几倍;在区重点中学中尚称不上出类拔萃的我,要与来自全市的诸多高手一争高下,难度可想而知。一向谨慎的我是决不会冒此大险的。另一方面,我有着一位长期从事社科研究的父亲,在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我从小就对历史、政治抱有相当浓厚的兴趣;即便是在大家都对这些所谓的“副科”不甚重视的高一高二,我的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有了这样的基础,我对学好文科可谓信心十足。一切从实际出发,经过几个星期的深思熟虑,我终于轻松而又郑重地在分班志愿书上填下了“文史类”三个大字。曾有人一脸疑惑地问道:“你的成绩那么好,干嘛偏要选择文科呢?”我没有解释,因为我始终坚信:正确的抉择是理智分析的结果!我的家人也很尊重我的意愿,爸爸在得知我成了一名文科生后,只是笑着说了一句:“看来咱们家真的出不了工程师!”是啊,不报理科又能怎样?“学生是靠成绩说话的,不管是文是理,有了成绩也就有了一切。”抱着这样的信念,我正式叩开了高三的大门。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