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曾在阳明洞天结庐,自号阳明子,世人尊称阳明先生,其学说也被称为“阳明学”。1472年9月,王守仁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后人。王守仁10岁时,父亲王华中状元,举家迁居京城。并非所有成大事者都会在幼年显露出天赋,据《明史》记载,王守仁5岁时仍不能言,经一位高僧指点,将出生时取的王云一名改为王守仁后,他才会开口说话。
事实证明,后天的努力有时比天赋更容易使人成才,王守仁的父亲十分注重他的教育,从小教他学文习武,而王守仁似乎也乐于其中,不仅培养了丰富的想象力、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博览兵法秘籍,精通摆列阵法。学业上的蒸蒸日上使王守仁颇为自信,他甚至以诸葛亮自喻,决心要大有作为,可是接下来连续两次科考落榜的事实不能不说是对其自信心的打击。
1499年,28岁的王守仁第三次参加科考,成绩出色中进士,被授于兵部主事,除因病回乡修养一段时间外,直到1506年被贬到贵州任职前,他一直担任此职。此后,他又先后被任命为庐陵县知事、南太仆寺少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南京兵部尚书等。1529年,刚刚平息了两广少数民族叛乱的王守仁肺病加剧,临终之际,身边的人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行至南安舟中病逝。
王守仁早期信奉朱熹的“格物致知”学说,但几次对“格物”的实践均遭失败使他站在了朱熹的对立面。王守仁认为事理是无穷无尽的,而朱熹通过一切事物追求“至理”的“格物”之法未免太过烦累,于是他开始研究陆九渊的“心学”,并将其发扬光大。但王守仁对陆九渊的学说并非全盘接收,而是将其与自己的观点融合在一起。他认为“理”在人的“心”中,人们应该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寻找“理”。“理”是天地万物的根源,但其精要却存在于人心,因此人只要明白自己的“本心”,自然就通晓了“天理”。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王守仁反对朱熹的“先知后行”说,他以“天地万物本吾一体”为出发点,提出了“致良知”的观点,即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王守仁在经历人生的百死千难之后提出的这一观点,堪称其学说的画龙点睛之笔。此外,他还倡导“求是”的学风,提出“君子之学,唯求其是”,时至今日,“求是”的精神仍然在指导着人们的行为。
王守仁是宋明时期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他一生著述颇丰,《大学问》是他最主要的哲学著作,反应了他的世界观。而在他死后,由其门人编辑而成的《王文成公全书》则记录了他的主要思想,其中最重要的是《传习录》,包括了他“格物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学说的主要观点,被视作阳明学派的“教典”。王守仁的心学影响了后世很多人,比如徐阶、张居正、海瑞等,更为重要的是,他不仅对中国大陆,还对台湾、日本、朝鲜半岛甚至整个东南亚国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王守仁不只是哲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用35天的时间平息宁王的叛乱,还多次击溃少数民族的武装起义,使他成为当之无愧的军事家,并被誉为“大明军神”。比军事成就更容易被人们忽略的则是他的文学成就,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有《忆龙泉山》、《雪窦山》等,在《古文观止》中也可以看到他的《瘗旅文》和《教条示龙场诸生》。此外,他还是一位以行草闻名于世的书法家,将其誉之为“全才”实不为过。
【传习录】《传习录》是王守仁的著作集《王文成公全书》中的名篇,最早由王守仁的学生徐爱记录王守仁的语录和论学书信编纂而成,取名《传习录》,主要记载了王守仁的心学观点,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著作。从《传习录》中可以看出,王守仁继承并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并以此为依据,对朱熹的“理学”进行了批判。《传习录》中讨论最多的是知性问题,王守仁提出的“知行合一”无疑是宋明以来这个问题的更深一步发展。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