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历史的名人100人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75.黄道婆(2/2)
    因为当时崖州与内陆相隔,所以那里的人们还保持着共耕分收,尊重女祖的民俗,黄道婆在那里得以安定下来。在当地黎族姐妹的细心传授下,她很快掌握了纺、织、染等各种工艺,并汲取各家之长,成为了技艺精湛的纺织能手,但这一切并没有减少她对家乡的思念。

    进入中年,她越发怀念自己的家乡,于是带着黎族人的美好祝愿,背着纺织工具踏上了回家的路。返回故里之后的黄道婆开始言传身教,为当地人传授纺织技术,并着手从扦、 弹、纺、织等方面进行纺织改革,制成了一整套工具,极大地提高了效率。

    在黄道婆传授脱子工艺之前,当地的棉籽都是用手剥,黄道婆根据黎族的脚踏车原理,发明了“捍”。这种新型的扎花工具,利用两个直径不同的铁轴和木轴,在相反方向以不同的速度回转辗轧来清除棉籽,既省时省力,又高效。“弹”发明以前,乌泥泾镇人都用小弓来弹松棉花,黄道婆把小弓改为大弓,把以前的线弦改为绳弦,并改用檀椎击弦,弹出的棉花质地更加纯正而且匀称,既提高了质量也提高了效率。

    当时纺线主要是手捻纺坠纺纱或单锭手摇纺车纺纱,极大地制约了织布机的速度。黄道婆发明了三锭脚踏纺车,同时能纺三根纱,纺织效率一下子提高了三倍,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织工具。

    此外,黄道婆还打破传统的丝绸技术,借鉴“崖州被”的特点,用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棉织技术,在织出的褥、带、帨上配了鲜艳逼真的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等花饰,这种技术在乌泥很快得到推广,一时间“乌泥泾被”畅销全国,原来“土地贫瘠、民食不给”的乌泥镇出现了“人既受教,竞相作为,转货他郡,家既就殷”的繁荣局面,整个松江府地区也因此成为了我国植棉业的中心,并赢得了“松郡棉布,衣被天下”的美誉。

    黄道婆为纺织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改变了家乡人民的生活。她去世之后,乌泥泾镇人民无不感恩洒泪,为她立祠造像,永世怀念。

    【黎族织锦】黎族织锦,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国棉纺织的发祥地,相传已有三千年的历史,春秋时期称其为“吉贝布”。黎族织锦主要有四道工序:挑花、刺绣、扎染、蜡染,红、黄、黑、白是其主要颜色。其服饰种类也很多,有筒裙、头巾、花带、包带、床单、被子等,无论是那一种服饰做工都很精细,质地轻柔、耐用,古语称“黎锦光辉若云”。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