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历史的名人100人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67.苏轼
    67.苏轼

    (1037—1101年)

    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庄子、渊明(陶潜)、子美(杜甫)、子瞻(苏轼字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

    ——王国维

    他才华横溢,为人正直,性情阔达,不仅善辞赋诗文,还擅长书法与绘画,是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全才。他有兼济天下之志,却仕途坎坷,他就是苏轼。

    苏轼,生于文学世家,自幼博览群书,得以接触儒、释、道各种思想。嘉佑二年(1057年),苏轼中进士,因欧阳修赏识其文采而誉满京师,神宗时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自求外调,后写诗讥讽时政,被弹劾入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遭此劫难后,苏轼被贬黄州,此时的他心灰意懒,为了排解自己的孤寂,他开垦荒地自娱,号“东坡居士”。这时他的儒家思想发生动摇,开始利用释道思想追求精神解脱。

    变法失败后,苏轼被赦回朝,升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却因不能苟同保守派对王安石集团的压制而再次自求外调,其间颇有政绩,受人民爱戴。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他被远贬儋州,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后卒于常州,享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郏城县。南宋高宗,赠其太师,追谥号“文忠”。

    苏轼是欧阳修之后文坛的领军人物,他很好地继承了欧阳修的文学观点,并发扬光大。在散文上,他继承了古文运动所提倡的平易风格,却又不拘泥于古人,认为文学应该有自身的价值,不该成为传道的工具,凡所见之物所想之事皆可以入文。他还强调文学家自身的文学修养,强调文章的构思和灵感,使作文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艺术境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