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对付别人求你时的8门技巧 第二节(3)
孟子回答说:“都对。在薛国的时候,我帮了他们的忙,为他们出谋设防,终于平息了一场战争。我也算个有功之人,为什么不应该受到物质奖励呢?而齐国人平白无故给我那么多金子,是有心收买我,君子是不可以用金钱收买的,况且,吃人家的嘴短,我怎么能收他们的贿赂呢?”
左右的人听了,都十分佩服孟子的高明见解和高尚的操守。
俗话说:君子不言利。但孟子早在战国时期就打破这种观念,对它做了正确的理解。他说过,对于钱财,可以取也可以不取,取和不取的分界,在于会不会损害自己的廉洁和操守。
用今天的说话,只要是合法所得,岂有不取之理。所以齐国有贿赂之嫌,孟子拒收它的金子。薛国奉送的是报酬,数额可能稍大,但孟子是名人,做的是复杂的脑力劳动,应该比普通人和简单的体力劳动酬劳多,孟子当然照收不误。
勿庸讳言,有人求你帮忙办事,你挺身而出,救人水火,最终总会得到人家的回报。按照“礼尚往来”的传统和规矩,这也是应该的。
但是什么事情都要有个限度,接受他人的好处也是如此。俗话说:“拿人家手短,吃人家嘴短。”千万不要因为贪图一点儿实惠,而把自己置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你还应当看到,人际关系中的人情往来也是受法律约束的。为人办事,受人好处,头脑中伊紧一根弦:犯病的东西不吃,犯法的事情不做。
所以,在面对求人者时,一定要注意三个方面的原则:
第一,不要见钱眼开,沉不住气。
第二,不要拿自己的正确原则作交易,太贪心。
第三,不一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做到这几点,在面对求人者时,你就可以从容镇定,不会因吃了人家或拿了人家的,从而陷自己于被动。
借小道具当“挡箭牌”
找个小道具作为挡箭牌,就可以在想拒绝别人时,达到更好的说“不”的目的。
明朝的时候,有一个叫周新的人,官至按察使,权力很大,他上任后不久,就有不少人给他送礼,他都一概拒绝了。
一天,又有一个人来看望他,还带来了一只黄澄澄、肥嫩嫩的烤鹅。来人一边说“请大人尝个鲜,不成敬意”,一边拔腿就走了。
这一来,周新可犯愁了。怎么办呢?不收吧,东西已经留下,人也走了;收下吧,有了这一次,就会有十次、百次,以后就没法收拾了。
忽然,他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叫来手下人,吩咐他把烤鹅挂在屋后。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