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从软件作坊到软件大王(3)
就是这样的念头,使得王文京在24岁生日前夕,递上了辞职报告。家乡的父老乡亲很是吃惊,“难道是王文京干不下去了吗?”其实,在王文京决定辞职那段时间,他的父亲也在北京。同很多人一样,他的父亲也是感到特别吃惊,国务院直属机关多好啊,很多人想进都进不来,这么好的工作单位为什么要离开?
“很多人都理解不了”,这对王文京来说可能无所谓,因为他们不了解他内心的想法。但王文京还是需要让父亲接受他的想法,因为作为一个孝顺的儿子不希望父亲为自己担心,同时也希望得到父亲的理解和支持。
王文京后来对人回忆说,“他(父亲)不太赞同我离开机关,因为机关工作不错,他说从机关下海,从零开始,做一个个体户,变成一个待业青年,这个风险太大。他觉得机关很好。我很能理解,因为我父亲经历过他们那个时代,他这样的想法是最正常的,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父亲所进行的判断,依据的是他的阅历和经验,然而他所经历的这个变革时代比儿子所经历的一点都不多,甚至更少。他所能做的只是依据自己的故事来告诉儿子,要谨慎,要更谨慎。
“如果你创业失败了呢?”父亲问他。“我觉得没什么呀,那时候我觉得自己出去肯定行。即使创业失败了,我可以去做职业会计师,怕什么?”
多年之后,王文京依旧清晰地记得父亲在中关村的那张面庞。那是父亲第一次来到北京。王文京带着父亲在中关村四处转悠,告诉他这里正在发生的深刻转变。父亲其实什么都听不明白,对于一个中年煤矿工人来说,电脑、打印机和ibm都是新鲜的、不可思议的玩意儿。但是他被儿子的热情打动了,他看到儿子描绘自己未来人生的时候,也许想起了自己四射的年轻时光。他最终什么都没有说,他离开北京的时候只是留下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关切。“虽然他什么都没有说,但我感觉到了他的信任和期待。”王文京说。
1988年王文京最终辞职下海了,这让家乡人民吃惊得掉了下巴。更让人看不透的是,他和一个叫苏启强的朋友借了5万元办了个叫做“用友软件服务社”的小公司,在别人看来,这个“服务社”跟街头的裁缝铺、小卖店差不多。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