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车门,张汉兴热泪盈眶。这趟开往北京的列车缓缓启动,开始穿行在这片已经沸腾的神州大地上。
那么,张汉兴是谁呢?又到底为何进京呢?
说到张汉兴,相信对中国现代会计史略有所知的人都不会陌生,因为他直接参与、组织和领导了那场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被后来誉为中国会计史上的“会计风暴”的改革。这场划时代的会计改革彻底终结了旧会计制度,探索并实行了在市场经济形势下的新会计制度。
其实,这次张汉兴的告别是一场推迟了3年多的告别。张汉兴后来在他的回忆录中描述,“早在3年前,也就是1985年,财政部就向青海省财政厅提出要调我进京。” 无论是对张汉兴还是对之后中国经济的发展来说,这场告别其实是一个重要的开始。因为,他这次上京是财政部有重任交托与他。
1989年元月4日,张汉兴出任财政部会计司副司长。
尽管拥有20多年的会计经验,但张汉兴在走马上任伊始,就遇上了棘手的事情。
当时铁道部向世界银行申请了一笔100多亿元的贷款,几经周折,世界银行初步同意,但在具体的对接中却“卡了壳”。原来铁道部提供给世界银行的会计报表让老外一脸茫然,“他们看不懂”(当时用的是资金平衡的方式做的报表)。
世界银行的会计报表中其中一个是资产负债表,但当时中国只有少数行业人员知晓,而多数会计人员没有做过。按照当时的会计制度,这是不被允许的。怎么办?
要知道在中国资金平衡的方式已经做了几十年了,要改做成资产负债表,当然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尽管当时会计制度已有所改革准备,但突然调整,还是显得过于仓促。但中国又不想放弃这笔贷款,经过仔细考虑后,会计司和铁道部决定做出两个表来,即增加一个资产负债表。
张汉兴认为,“临时拼凑的东西,许多数字的来路不明,归类也不科学”。不过经过多次修改,贷款方案最终通过了世行的审查。
另外一件事情则是,当时上海一家公司准备在香港上市,可香港方面也对报表提出异议,后来这家公司请来外资会计公司编制报表,对方开价“320万港元”,最终谈判下来,也花了“180万港元成交”。
尽管最终问题都解决了,但这两起事件却催生了有关部门改革会计制度的决心。经济工作者越来越发现,“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二)
回顾新中国会计史,从1949年到1978年,会计规范建设历经曲折,从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开放逐步席卷中国,这一年也被认为是中国会计史的重要转折点。此后,财政部逐渐开始施行新的会计制度,在会计制度改革的关键期,一场“会计风暴”逐步为中国经济发展扫清障碍。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