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位世界富豪的成长记录: 大学问加小窃门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204节:华人世界的骄傲(2)
    进军房地产

    李嘉诚是个非常聪明的人,虽然塑胶花行业正蒸蒸日上,但是他已经觉察到了这个领域孕育着盛极而衰的危机。他又有了新的想法,思考着下一步的投资方向。

    有一天,当他驱车经过郊区时,他忽然发现远郊特别的荒芜冷清,和市区的繁华热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时的香港的繁荣引来了许多著名财团,他们需要什么呢?人生的几个基本需要——衣食住行,他想到了“住”上,这么多可供开发的资源还在这里空置着,这就是商机啊!在香港这个弹丸之地,地少人多,寸土寸金。其他都可以通过进口解决,只有“住”必须通过自己,所以房地产行业将会是最稳健、最有投资潜力的新兴产业。

    1958年,李嘉诚在香港北角购买土地兴建了一座12层高的工业大厦,开始插足地产界,兼营房地产。1960年,李嘉诚在柴湾购地兴建了两座工业大厦。这两座大厦的面积共12万平方米。而在香港经济迅速发展的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期,香港的港岛和新九龙中心地段地价猛升。洞察先机的李嘉诚,统率“长江”先人一步跨入地产界,并成为其中最积极的一支劲旅。

    他将自己的经济发展方针定为:“稳健中求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尽管是小心翼翼,不轻易冒险,但他还是技高一筹地将经营塑胶花工厂所赚取的利润,以及第一幢工业大厦源源不断的巨额收入,全部投资到房地产经营上。

    几年以后,由于香港局势的动荡不安,香港的房地产一次一次不由人意地显示了它大起大落的特色。在这个人心浮动、百业萧条的大动荡中,李嘉诚再一次显示出他独具慧眼、远见卓识的才能:他一方面加紧稳固大后方“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继续使之在塑胶工业中独占鳌头;一方面不紧不慢、胸有成竹地用现金、用最低价格收购那些急于脱手的地皮和楼宇。事实证明,待到70年代初,这些地皮和楼宇后来又起死回生,重新升值。李嘉诚大大赚了一笔。一举超过香港头号地产大王英资置地公司。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