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位世界富豪的成长记录: 大学问加小窃门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181节:传媒巨头(3)
    媒体帝国的形成

    1973年,默多克的儿子出生了,意气风发的他感到激动和骄傲,他要开发另一个新的天地——美国。

    默多克认为这是进军美国的一个好时机,因为“水门事件”之后,公众舆论会欢迎一个保守的代言人来对抗自由派的舆论攻势。

    可默多克来到美国,发现一片萧条,罢工不断,生产成本暴涨,迫使许多报纸倒闭。在默多克登场时,已经几乎没有什么报纸可买了。

    而默多克关于市场的见解是:买现成的报纸,利用这家报纸的知名度——哪怕小得可怜,利用这家报纸的机构——哪怕混乱而落后。对现成的报纸进行购买——整顿——扩大——收取利润,这是一条非常快捷有效的路子。比重起炉灶要更省钱和有效。

    一次无意中,默多克得知一家报纸陷入了财政危机,非常兴奋,立即付了2000万美元买下来,但遗憾的是,报纸卖出了很多,却没有赚到多少钱,这是默多克没有想到的,因为在澳洲和英国,报纸是从发行量上取得利润的,但美国的报纸主要靠广告。初来乍到的默多克还不是很了解。

    于是,由于一时没有报纸可买,手里的报纸又不赚钱,默多克只有做了一件平生从未做过的事情,就是自己创办一份报纸——《国民之星》,光开办费就花了他1200万美元。可是一年之后,该报发行量不到100万份,而且前景黯淡。默多克的财政顾问建议他赶紧脱手。但默多克咬咬牙,坚决不撒手。他把“国民”二字从报头上抠下,只剩下个“星”字,并增加一个“占星术与咨询”专栏,但这仍未能吸引美国读者。

    默多克并不灰心,他把他的一名记者伊恩从澳大利亚调来,让他把《星》从黑白报纸变成彩色杂志。伊恩来美国两年后,《星》的发行量稳步上升,至关重要的广告收益源源流入默多克的腰包。

    默多克通过《星》杂志,认识了尼克松总统班子里的许多有权势人物,还认识了许多银行家、律师、房地产开发商、企业家、报人等社会各界要人。

    有了个好的开始,下面就好办了。

    1976年,他收购了美国最古老的日报《纽约邮报》,1982年11月,他又买进了《先驱美国人报》,原来的美国报纸都有个毛病,就是记者和编辑都喜欢高人一等,用充满优越感的语气来教训读者,报道、评论事物,而在默多克的换血下,澳大利亚来的旧报人改变了这一切。

    到80年代末期,默多克已经成为了美国报纸的风云人物。

    在报纸业的扩张差不多完成了,默多克又盯上了电影、电视、广播。这是一片更广阔的领域,身为传媒大王的默多克当然不会放过。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