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位世界富豪的成长记录: 大学问加小窃门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162节:地产大王(2)
    房地产王国

    二战之后的香港人口激增,工商业日益发达。1954年政府公布:全港经营登记的工厂共有2494家,属下工人11万多,未曾登记的工厂工人,数目逾10万,增幅较去年接近一倍。李兆基并不认为政府建设楼宇的步伐能赶得上民生的迫切需要,他看准时机,准备大干一场。

    1958年,李兆基和两位志同道合的朋友郭得胜、冯景禧共同组建永业企业公司,开始他们向地产业的进军,有人将此喻为港式“桃园三结义”。的确,他们虽然没有像刘关张3人那样地起誓结义,却也在香港商场上留下了一段好朋友同心协力共创大业的佳话。

    3位好友中,郭得胜年龄最长,经验丰富,老谋深算;冯景禧居中,精通财务,擅长证券;李兆基虽然最年轻,却足智多谋,反应敏捷。公司成立后的第一桩生意,就是买入沙田酒店,然后再以低价收购一些无人问津而又富有发展潜力的地皮,重建物业出售。他们“分层出售,分期付款”的推销方式颇受市民欢迎,结果效益显著。“永业”初涉地产便一炮打响,站稳了脚跟,郭、李、冯于是声名大震,得到了“三剑侠”的赞誉,而李兆基因为年龄最小,被称为“地产小侠”。

    1963年,“三剑侠”在永业企业公司的基础上,又合资创建“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新”字取自冯景禧公司“新禧”的新字,“鸿”字取自郭得胜鸿昌合记的鸿字,“基”字则直接取自李兆基的名字。“新鸿基”的班底,仍然推年长而又德高望重的郭得胜为主席,手疾眼快,做事果断的李兆基则出任第二把手,当了公司董事局副主席兼总经理。

    此时,“三剑侠”已有5年合作经历,在竞争激烈的地产界也摔打了5年,此次重组新

    公司,尽管只有300万港元的实际资本,规模不大,却是雄心勃勃,欲与其他地产公司一较高低。当时,一般人开发地产多集中于商业和工业用地,即使兴建住宅楼宇,也多选大型屋村或豪华住区发展,但“新鸿基”却独具慧眼,看准了香港工商业急剧发展及青年一代多愿组建小家庭的趋势,重点发展中小型住宅楼宇。新鸿基公司因此而财源广进,事业兴旺发达。

    但三个同样出色的人在一起创业必然会出现许多问题。分久必合,合久必分。1972年,李兆基辞去新鸿基地产总经理一职,只留任副主席。凭着了大约价值5000万港元的家当,他又与别人组建了“永泰建业有限公司”。当时,正值股票狂涨,市场被炒得天翻地覆。李兆基不失良机,以每股1.7元的价格将面值1元的永泰建业股票上市,实收股本2532.4万港元,大赚了一笔。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