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企业王国
印荷之战,终以共和队获得胜利而告终。随着印尼的独立,百废待兴,有许多市场空缺等待去填补,1952年,林绍良决定把自己的贸易公司迁到首都雅加达,开创战后的新天地!
在仔细分析了国家的经济形势之后,林绍良确定了自己的发展战略:从关系国计民生的需要着眼,从人民大众的衣食住行入手,打开局面,然后再看准机会进入其他领域。
衣食住行,衣是首要位置,林绍良便从投资纺织业入手。1952年,林绍良先后在尼默和布拉巴亚建立两座独资纺织厂。后又与人合资在古突士和万隆创建了“慕利亚纺织厂”和“达鲁玛纺织厂”。这样,就形成了有一定实力的纺织集团。
然后,林绍良利用当地丰富的橡胶资源,开办轮胎厂,以适应当时印尼汽车工业的需要。
接着,他又投资了一些非常不起眼,但又存在极大发展空间的行当,例如当时市场上十分短缺而所需资本又甚少的铁钉、自行车的一些零部件等等。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林绍良的商人三把火一样恰如其分,为自己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经营活动中,林绍良还在不断思考,事业越大,他越体会到,无论是经商还是办厂,都必须得到金融界的支持;要想实现自己的宏愿,必须建立起自己的金融机构。
1957年,他在泰国的金融巨头陈弼臣的帮助下,正式创办了中央亚细亚银行。有了银行做后盾,林绍良在生意场上如虎添翼,自如地应付企业资金的周转。至此,一个兼有工业、商业、金融的林氏集团已初显雏形。
1967年之后,林绍良迎来了事业上又一个高速发展期。这一年苏哈托出任印度尼西亚总统,次年政府颁布了国内投资法令,为包括华人在内的国内外企业家提供了发展机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林绍良紧紧抓住了这个机遇,利用他与苏哈托总统以及其他军政官员的良好关系,在事业上大展拳脚。
1968年,林绍良经营的“美卡有限公司”和“宇宙之塔公司”,获得了政府给的丁香进口专利权。早年,他靠丁香起家,现在丁香又为他赚取更加丰厚的资产。他成了名副其实的“丁香大王”。
接着,林绍良又向面粉进军。印度尼西亚独立后,政府每年要用大量外汇进口面粉,给国家造成很大负担。1969年,林绍良向政府建议在国内建立面粉加工厂。他的请求很快得到政府批准,并给了他拥有全国面粉生产2/3的专利权。林绍良自筹了资金,还在国家银行得到一大笔贷款。在雅加达建立了第一座现代化面粉加工厂。到80年代中期,林绍良的面粉加工厂已能满足国内面粉需要量的80%,成为亚洲最大的面粉公司。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