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领2005: 优秀企业的文化和机制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60节 德隆困局(2/2)

    外界很快发现,德隆对产业的整合远没有在资本市场上运作成功。在投入巨大的资金之后,产业整合并没有产生德隆所许诺的那种点石成金的效果。足够的现金流回报并没有出现。主营番茄酱的新疆屯河近年来的利润则始终在5000万元至1亿元之间来回波动;主营电动工具的合金投资自2000年以后的业绩从来没有恢复到德隆入主之初的水平;湘火炬的利润有一定增长,但业内有所存疑,其他未计入上市公司中的产业详情无法尽知,但据有关商业银行方面的调查表明,情况并不乐观。

    很难界定德隆按产业链纵向整合的思路本身是否存在误区,但德隆在产业领域内贪多求快的扩张恰恰为此后的隐患种下了苦果。从汽车到银行、从信托公司到农业公司,德隆一律好坏通吃,这种粗放式收购决定了其最后整合难以产生正的现金流,反而泥足深陷,长期处于资金饥渴症。

    新疆屯河、湘火炬、合金投资三家公司的债务规模在德隆入主后均大幅攀升,总的对外担保额超过了净资产的100%。事实上,这只是支撑庞大产业帝国的脆弱金融链条上的很小部分。

    目前看来,产业整合只是为德隆带来了非常有限的造血功能,而对于德隆需要不断填补的金融黑洞来说,却是杯水车薪。德隆还不得不继续融资以弥补产业战线过长造成的财务漏洞,而漏洞却在不断扩大,资金链持续紧张。

    是通过资本整合产业,还是通过产业进行资本运作,目的与手段的错位,德隆实际上陷入自己所布的局中。

    很长一段时间内,德隆不愿意承认产业投资并不成功,随着危机的加剧,德隆明确对外表示:近几年加速扩张导致了企业自身的现金流和造血功能吃紧,今后将适度地进行收缩,严格控制投资规模和企业内部现金流。这对以往只会做产业加法的德隆来说,确实是一个思路上的突破,关键是现在的德隆还有没有机会。

    是做资本市场上长久的投机客,还是在挖到第一桶金后迅速转型为一个脚踏“实业”的投资家?德隆困局引出的这一诘问,对任何以“资本+产业”模式发展的民营企业来说,都是无法避开的路坎。

    其实,格林科尔、复星实业、新希望、万向等一批民营企业采取的产业扩张手法,与德隆并没有本质的不同。甚至在运作技巧和运作方式上,也有不少值得借鉴之处。比如复星实业,其投资核心就是现金流的平衡;而格林科尔通过整合产业进行资本运作,二级市场上很难见到其身影。

    与之相比,德隆更像是一家真正的产业整合者。从德隆整合的产业来看,其投资的项目大多是回报期较长的边缘产业,真正资本投资的热点行业不在德隆的目标中,这或许就造成了德隆在资本市场上的悲剧。

    资本与产业的结合更多地体现一种投机性。在中国,有大量国有企业拥有良好的技术和市场,可塑性强,就像地下金矿一样等待开采。在利益原动力的驱使下,一批民营资本以快速并购方式发展起来,将民营灵活的管理、激励机制注入到被收购企业,往往会起到化腐朽为神奇之效。

    也正因此,国内现在进行的产业整合,更多地处于探索阶段,找到金矿或许比选定一个方向挖煤更重要。在这方面,抛弃金矿而去开采煤矿的德隆,试图通过资本运作整合国内传统行业,不得不借助金融资本的力量,甚至进入银行业,但庞大产业投资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引发财务上的恶性连锁反应。

    各种迹象表明,德隆脆弱资金链随时断裂的可能已引起金融机构、甚至一些金融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一家国有大型银行已明确规定,凡涉及德隆系的担保提款权限均收由总行控制。银监会还多次就城市商业银行增资扩股中的股东资格、股东行业等问题进行讨论,以控制民营资本借入主之机大规模融资带来的风险。

    因此,虽然业界不断有让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呼声,解决民营资本融资困难的问题,但一直没有结果,这恰恰成为德隆困局最致命的打击。

    目前来看,德隆的结局无外乎两种:最好的结果是,这次危机成为德隆的一个转折点,德隆在金融业全面收缩,并专注于已经建立的优势产业,这样德隆仍然有机会全面崛起;而最坏的结果是,政府或债权人全面接管德隆,该公司下属的实业将迎来新的大股东管理,德隆的名字将从市场中消失。即便如此,在处理南方证券事件过程中,政府在应对企业危机上显示了更为丰富的经验,有关举措应不会对市场产生更大的震荡。

    也许,能救赎德隆的只有德隆自己。德隆究竟在“资本+产业”模式中培育了多少价值,都可以在这次困局中体现出来。不过,就算在历经风雨洗礼还有余生的话,德隆亦不得不换一种活法了。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